🎉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質押型ETF來襲 華爾街迎來加密資產新時代
質押熱潮席卷華爾街,質押型 ETF 應運而生
1688 年,船長們聚集在倫敦的一家咖啡館,尋找願意爲他們的航行提供保險的人。富商們會在船舶詳情下籤名,成爲"承保人",用個人財富爲這些高風險航行項目擔保。
承保人的信譽越高,航行就越安全。體系越安全,就能吸引更多業務。這是一筆簡單的交易:提供資金,降低整體風險,然後分享利潤。
仔細研究美國 SEC 最新規定會發現,加密貨幣實際上是將這種古老模式數字化:人們通過承擔風險獲取回報,從而使整個系統更加安全可靠。
質押再次成爲熱點話題。
2025 年 5 月 29 日,一個重要轉折點到來。美國政府明確表示,進行質押不會導致法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爲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
在質押機制中,用戶鎖定代幣以增強網路安全性,並獲得穩定收益。
驗證者使用質押的代幣來驗證交易、生成新區塊,確保區塊鏈正常運行。作爲回報,網路向他們支付新鑄造的代幣和交易費用。
如果沒有質押者,像以太坊這樣的權益證明網路將無法運作。
此前,人們可以質押代幣,但不知道 SEC 是否會突然認定這是未註冊的證券發行活動。這種監管不確定性使許多機構只能觀望,看着散戶質押者獲得 3%-8% 的年化收益。
大規模質押浪潮來襲
7 月 3 日,首只在美國提供直接加密貨幣敞口並附帶質押獎勵的基金正式上線。該基金通過開曼羣島子公司持有 SOL 代幣,並將至少一半的持倉進行質押。
推出此類產品的不只有一家公司。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雙重監管帶來多米諾效應
首先,是 2025 年 5 月 SEC 發布的質押指引。
該指引指出,如果質押自己的加密貨幣是爲了幫助區塊鏈運行,這種行爲完全合規,不被視爲高風險投資或證券。
這包括單獨質押、將代幣委托給他人質押,以及通過可信交易所進行質押,只要質押行爲直接有助於網路運行。這就將大多數質押行爲排除在"Howey 測試"定義的"投資合同"範疇之外。這意味着,人們不再需要擔心因爲進行質押獲取收益而違反投資法規。
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承諾保證收益的行爲,特別是將質押與借貸結合,或推出所謂"DeFi 組合產品"並承諾固定回報、開展流動性挖礦等復雜操作時。
其次,是《CLARITY 法案》。
這是美國國會的一項提案法案,旨在明確不同數字資產的監管歸屬。該法案特別保護節點運行者、質押參與者及自托管錢包使用者,確保他們不被視作華爾街經紀人對待。
該法案引入"投資合同資產"這一數字商品新類別,確立了數字資產被界定爲證券(由 SEC 監管)或商品(由 CFTC 監管)的具體標準。法案還設立了區塊鏈項目或代幣的"成熟度"評估機制,允許其從 SEC 監管轉由 CFTC 監管,並對 SEC 審查設置時限,以避免監管拖延。
這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
得益於 SEC 的監管指引,現在人們可以更有信心地在美國開展加密貨幣質押。若《CLARITY 法案》通過,所有有意參與質押或加密貨幣投資的人都將迎來更清晰、更安全的操作環境。
質押收益在取得"支配控制權"時,仍按普通收入計稅;若後續出售收益實現盈利,則適用資本利得稅。所有質押收入,無論金額大小,均需向美國國稅局申報。
誰會成爲焦點?以太坊
盡管價格表現平平,但以太坊的質押數據卻十分亮眼。目前質押的 ETH 總量已超過 3500 萬枚,創歷史新高,佔流通總量近 30%。雖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已持續數月,但在監管明朗化的當下,其戰略價值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各大企業董事會正醞釀哪些大動作?
一家科技公司剛剛完成 2.5 億美元融資,專門用於購買並質押 ETH,由一位知名分析師擔任董事長。該公司認爲,質押收益加上價格增值的回報,將超越傳統國債資產。
另一家公司則將這一策略推向極致:其 ETH 儲備規模擴大至 198,167 枚,並實現 100% 全質押。僅在 6 月的短短一周內,其質押收益就達 102 枚 ETH,堪稱"鎖倉即生財"的典範。
同時,以太坊 ETF 發行方正排隊申請質押資質。分析師預測,未來數月內質押 ETF 獲得監管批準的概率高達 95%。一位數字資產負責人直言,質押機制將成爲以太 ETF 的"顛覆性轉折點"。
若獲批,這類質押 ETF 有望扭轉以太坊基金自成立以來的資金外流局面。當投資者能同時獲得價格敞口與質押收益時,誰還會滿足於單一的價格波動回報?
當加密貨幣說起華爾街語言
長期以來,傳統金融難以理解加密貨幣的價值主張。數字黃金?或許吧。可編程貨幣?聽起來太復雜。去中心化應用?中心化應用又有何不妥?
但"收益率"這個詞,華爾街絕對懂。誠然,債券收益率已從 2020 年接近零的低點回升,1 年期美債收益率回到 4% 左右。但想象一下,一只受監管的加密基金,每年能產生 3-5% 的質押收益,還提供標的資產的升值潛力,這無疑極具吸引力。
關鍵在於合法性的突破。當養老基金能通過合規 ETF 獲得以太坊敞口,同時該基金通過保障網路安全來創造收益,這無疑是行業裏程碑。
網路效應已顯現清晰脈絡:更多機構參與質押→網路安全性提升→吸引更多用戶與開發者→應用規模擴大推高交易費→質押收益進一步漲。這是惠及所有參與者的良性循環。
人們無需理解區塊鏈技術,也不必信奉去中心化理念,只要明白"持有資產即可獲利"的簡單邏輯;無需認同特定經濟學派,也不用質疑央行權威,只需理解"生產性資本資產"的價值。本質上,網路需要安全保障,而守護者理應獲得合理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