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时代下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太坊等公链为代表的区块链网络正在展现其作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的巨大潜力。这种全球性的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数据点对点传输、零成本访问、信息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然而,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也导致了监管缺失,使得诈骗、盗窃、洗钱等犯罪行为呈现出国际化、隐蔽化的趋势。传统的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已经难以有效规制这些新型犯罪。这一现状正在推动各国对传统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文将从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探讨Web3从业者跨境工作的法律风险。## 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的基础在讨论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主权"这一核心概念。主权是现代国际法体系的基石,赋予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有最高且终局性的权力。同时,主权平等原则要求各国相互尊重,不干预他国内政。基于主权概念,管辖权的行使可分为"对内行使权利"和"对外行使权利"。对内行使权利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而对外行使权利则受到严格限制,以避免侵犯他国主权。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辖权",必然受到严格的约束。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扩张自身管辖权,对海外企业和个人实施长臂管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滥用。## 中国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实践### 管辖权的确定中国进行跨境刑事管辖主要基于三种原则:1. 针对中国公民的属人管辖2. 针对外国公民的保护管辖3. 基于国际条约或其他国际法义务的普遍管辖对于中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依据属人管辖原则确定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犯罪的,适用中国刑法,但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对于外国公民在境外危害中国或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刑法》第8条规定,如果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适用中国法律,除非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在请求外国司法协助之前,中国司法机关还需要依据"双重犯罪原则"进行审查。只有当犯罪行为在中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中都被认定为犯罪且需要处罚时,才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 刑事司法协助的程序刑事司法协助是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基础。中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了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提出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主体根据是否存在相关条约而定。对于有协助条约的国家,由司法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等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提出。对于没有签订协助条约的国家,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实例分析:跨境加密资产诈骗案2022年底,上海静安区检察院披露了一起涉及加密资产的跨境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将被害人拉入炒股群,假借"资深导师"名义介绍股市行情和加密货币投资,实施诈骗。上海警方经过侦查,发现这是一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以多个"博彩"网站或投资平台为掩护,诱骗被害人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办案机关并未向外国申请司法协助,而是在国内进行布控,最终在全国各地抓获了59名回流的犯罪嫌疑人。这反映出虽然中国已与多国签署刑事司法互助条约,但实际使用率不高,可能是由于效率低下、手续繁琐等原因。## 结语需要强调的是,Web3从业者并非"天生犯罪人",与加密资产相关的业务也不一定构成犯罪。当前社会对Web3从业者的误解,部分源于一些规范性文件对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持否定态度,以及一些地方存在的"趋利性执法"现象。然而,如果中国公民以加密资产为幌子,在境外针对中国公民实施犯罪行为,即使身在国外,也难逃中国刑法的制裁。因此,Web3从业者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区块链时代下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新挑战
区块链时代下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太坊等公链为代表的区块链网络正在展现其作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的巨大潜力。这种全球性的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数据点对点传输、零成本访问、信息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然而,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也导致了监管缺失,使得诈骗、盗窃、洗钱等犯罪行为呈现出国际化、隐蔽化的趋势。传统的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已经难以有效规制这些新型犯罪。
这一现状正在推动各国对传统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文将从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探讨Web3从业者跨境工作的法律风险。
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的基础
在讨论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主权"这一核心概念。主权是现代国际法体系的基石,赋予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有最高且终局性的权力。同时,主权平等原则要求各国相互尊重,不干预他国内政。
基于主权概念,管辖权的行使可分为"对内行使权利"和"对外行使权利"。对内行使权利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而对外行使权利则受到严格限制,以避免侵犯他国主权。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辖权",必然受到严格的约束。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扩张自身管辖权,对海外企业和个人实施长臂管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滥用。
中国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实践
管辖权的确定
中国进行跨境刑事管辖主要基于三种原则:
对于中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依据属人管辖原则确定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境外犯罪的,适用中国刑法,但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对于外国公民在境外危害中国或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刑法》第8条规定,如果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适用中国法律,除非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
在请求外国司法协助之前,中国司法机关还需要依据"双重犯罪原则"进行审查。只有当犯罪行为在中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中都被认定为犯罪且需要处罚时,才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
刑事司法协助的程序
刑事司法协助是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基础。中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了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
提出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主体根据是否存在相关条约而定。对于有协助条约的国家,由司法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等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提出。对于没有签订协助条约的国家,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实例分析:跨境加密资产诈骗案
2022年底,上海静安区检察院披露了一起涉及加密资产的跨境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将被害人拉入炒股群,假借"资深导师"名义介绍股市行情和加密货币投资,实施诈骗。
上海警方经过侦查,发现这是一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以多个"博彩"网站或投资平台为掩护,诱骗被害人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办案机关并未向外国申请司法协助,而是在国内进行布控,最终在全国各地抓获了59名回流的犯罪嫌疑人。这反映出虽然中国已与多国签署刑事司法互助条约,但实际使用率不高,可能是由于效率低下、手续繁琐等原因。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Web3从业者并非"天生犯罪人",与加密资产相关的业务也不一定构成犯罪。当前社会对Web3从业者的误解,部分源于一些规范性文件对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持否定态度,以及一些地方存在的"趋利性执法"现象。
然而,如果中国公民以加密资产为幌子,在境外针对中国公民实施犯罪行为,即使身在国外,也难逃中国刑法的制裁。因此,Web3从业者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确保合法合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