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預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將改為年度結算制,銀行利息、股利及租金收入全年合計超過2萬元就須繳2.11%的保費,市場與中產族群高度關注。(前情提要:美國眾院通過「台美避免雙重課稅法案」為何加密貨幣投資者應關注?)(背景補充:台灣1萬元普發現金已確定「11月5日預先登記」,是否是買比特幣的好時機?) 臺灣衛福部提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年度結算制草案,預計2027年上路,將直接影響中產、退休族與投資人的荷包。新制採用「年結算、總歸戶」方式,凡利息、股利、租金全年合計超過新台幣2萬元者,須按2.11%繳納補充保費,預計2027年實施。單筆扣繳上限也同步由1,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官方估算每年可為健保注入100至200億元。 健保改革細節 現行補充保費屬「點狀」扣繳,只針對單筆大額收入計算,民眾常以拆單方式壓低門檻。衛福部指出,新制將改為「線狀」結算,即將一年內所有非工資所得攤在同一張帳單上,以堵住拆單漏洞。依照衛福部草案,六大特定收入若合計超過2萬元,或獎金高於基本工資的四倍(約11.4萬元),將課徵約2.11%的額外補充保費,雖然保持不累進的統一費率,但稽徵範圍大幅擴展。政策目標在於增加健保財源並提升負擔公平性,但也帶來報稅習慣與行政系統全面調整的挑戰。六大特定收入包括: .所屬投保單位發放、全年累計超過當月投保金額4倍以上的獎金。 .非所屬投保單位發放的兼差所得。 .未納入投保金額的執行業務收入。 .持有股票所分配的現金股利、股票股利。 .利息所得。 .租金收入。 小資族掀起反彈聲浪 門檻僅2萬元,被投資論壇形容為「如同細網」,最先受到衝擊的是依賴配息的退休族與長期存股族。過去許多投資人靠配息ETF建立現金流,現在這些收益都納入計算基礎,現金流可能受到壓縮。例如,存款可能達百萬元的存款族在PTT抱怨,若利息剛好超過2萬元,則被課徵的2.11%比銀行利息還高,等同於把錢放在銀行還倒賠;此外,購買超過40萬元的高股息ETF,也可能達到此門檻,被酸「連普發一萬都不夠扣」。 國民黨與民眾黨批評此舉是對中產階級的「變相加稅」。對收入來源多元但金額不高的受薪族,補充保費將直接壓縮可支配所得;對退休族而言,配息、租金與醫療費用呈正相關,雙重壓力尤為沉重。專家提醒,缺乏理財工具的小資族最容易「被動中箭」,未來三年是重新配置資產的重要緩衝期。衛福部雖成功堵住逃費漏洞,但如何在擴稅與保護弱勢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政策最受質疑的環節。 衛福部說明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今(5日)證實,石崇良部長指示在維持衛福部健保費率5.17%不變的前提下,盤點補充保費是否有調整空間,並針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1條修法,改革收取公式與保險持久性。 陳真慧強調,調整將以普遍性與照顧弱勢為考量,對低薪民眾較為有利,高所得者則繳得較多。至於為何不以資本利得課徵?她解釋,資本利得的評估範圍較大,會提高行政成本,因此先以這幾項較容易取得資料的項目進行試點,否則根本不需要溝通,改革必須循序漸進。 專家建議與未來觀察重點 台灣健保面臨人口老化與醫療支出雙重壓力,改革健保勢在必行,但年度結算制將增加申報與稽徵的複雜度。若政府能提出透明的試算工具、清楚說明對各收入層的影響,並同步研擬弱勢補助措施,社會反彈或許能獲得緩解。反之,若溝通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補充保費改革可能演變成另一場財富分配的爭議。 財經專家Eric表示,預計台灣實施新制後,許多股民與存款族可能會選擇「合法避稅」,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也會研究新基金與產品,以吸引這些族群,避免資金外流。這樣的健保改革是否能有效解決長期危機,仍需觀察。 目前公布的健保漲價方案與主流投資台股、ETF的民眾期待存在較大落差,即使政府不拆賬、試圖課徵補充保費,民眾也可能開始尋找出口,例如研究不配息的ETF,待帳面淨值累積後再尋找節稅方式;或轉向海外投資如美股,因海外利得仍享有750萬元免稅額。 加密貨幣方面,目前在台灣屬於第14條第1項第7類申報為「財產交易所得」,需與個人綜合所得稅合併申報,不受現行健保補充保費增修草案影響。 相關報導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納入IRS報稅範圍,與台灣課稅規定的差異引發熱議;動區週報》比特幣重返10萬美元、川普疑似發行迷因幣TRUMP、台灣加密貨幣課稅規定出爐,台灣加密貨幣課稅引發民怨:「未提領也要申報」,財政部與金管會各自為政?〈台灣健保改制「股利超過2萬」多繳2.11%,專家喊:散戶將轉投美股或加密貨幣〉,此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29.38K 人気度
226.85K 人気度
1.57K 人気度
295 人気度
73.92K 人気度
台湾の健康保険制度改正、「配当金が2万を超えると」追加徴収率は2.11%、専門家は「個人投資家は米国株や暗号通貨に資金を移すだろう」と指摘
衛福部預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將改為年度結算制,銀行利息、股利及租金收入全年合計超過2萬元就須繳2.11%的保費,市場與中產族群高度關注。(前情提要:美國眾院通過「台美避免雙重課稅法案」為何加密貨幣投資者應關注?)(背景補充:台灣1萬元普發現金已確定「11月5日預先登記」,是否是買比特幣的好時機?) 臺灣衛福部提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年度結算制草案,預計2027年上路,將直接影響中產、退休族與投資人的荷包。新制採用「年結算、總歸戶」方式,凡利息、股利、租金全年合計超過新台幣2萬元者,須按2.11%繳納補充保費,預計2027年實施。單筆扣繳上限也同步由1,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官方估算每年可為健保注入100至200億元。 健保改革細節 現行補充保費屬「點狀」扣繳,只針對單筆大額收入計算,民眾常以拆單方式壓低門檻。衛福部指出,新制將改為「線狀」結算,即將一年內所有非工資所得攤在同一張帳單上,以堵住拆單漏洞。依照衛福部草案,六大特定收入若合計超過2萬元,或獎金高於基本工資的四倍(約11.4萬元),將課徵約2.11%的額外補充保費,雖然保持不累進的統一費率,但稽徵範圍大幅擴展。政策目標在於增加健保財源並提升負擔公平性,但也帶來報稅習慣與行政系統全面調整的挑戰。六大特定收入包括: .所屬投保單位發放、全年累計超過當月投保金額4倍以上的獎金。 .非所屬投保單位發放的兼差所得。 .未納入投保金額的執行業務收入。 .持有股票所分配的現金股利、股票股利。 .利息所得。 .租金收入。 小資族掀起反彈聲浪 門檻僅2萬元,被投資論壇形容為「如同細網」,最先受到衝擊的是依賴配息的退休族與長期存股族。過去許多投資人靠配息ETF建立現金流,現在這些收益都納入計算基礎,現金流可能受到壓縮。例如,存款可能達百萬元的存款族在PTT抱怨,若利息剛好超過2萬元,則被課徵的2.11%比銀行利息還高,等同於把錢放在銀行還倒賠;此外,購買超過40萬元的高股息ETF,也可能達到此門檻,被酸「連普發一萬都不夠扣」。 國民黨與民眾黨批評此舉是對中產階級的「變相加稅」。對收入來源多元但金額不高的受薪族,補充保費將直接壓縮可支配所得;對退休族而言,配息、租金與醫療費用呈正相關,雙重壓力尤為沉重。專家提醒,缺乏理財工具的小資族最容易「被動中箭」,未來三年是重新配置資產的重要緩衝期。衛福部雖成功堵住逃費漏洞,但如何在擴稅與保護弱勢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政策最受質疑的環節。 衛福部說明 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今(5日)證實,石崇良部長指示在維持衛福部健保費率5.17%不變的前提下,盤點補充保費是否有調整空間,並針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1條修法,改革收取公式與保險持久性。 陳真慧強調,調整將以普遍性與照顧弱勢為考量,對低薪民眾較為有利,高所得者則繳得較多。至於為何不以資本利得課徵?她解釋,資本利得的評估範圍較大,會提高行政成本,因此先以這幾項較容易取得資料的項目進行試點,否則根本不需要溝通,改革必須循序漸進。 專家建議與未來觀察重點 台灣健保面臨人口老化與醫療支出雙重壓力,改革健保勢在必行,但年度結算制將增加申報與稽徵的複雜度。若政府能提出透明的試算工具、清楚說明對各收入層的影響,並同步研擬弱勢補助措施,社會反彈或許能獲得緩解。反之,若溝通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補充保費改革可能演變成另一場財富分配的爭議。 財經專家Eric表示,預計台灣實施新制後,許多股民與存款族可能會選擇「合法避稅」,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也會研究新基金與產品,以吸引這些族群,避免資金外流。這樣的健保改革是否能有效解決長期危機,仍需觀察。 目前公布的健保漲價方案與主流投資台股、ETF的民眾期待存在較大落差,即使政府不拆賬、試圖課徵補充保費,民眾也可能開始尋找出口,例如研究不配息的ETF,待帳面淨值累積後再尋找節稅方式;或轉向海外投資如美股,因海外利得仍享有750萬元免稅額。 加密貨幣方面,目前在台灣屬於第14條第1項第7類申報為「財產交易所得」,需與個人綜合所得稅合併申報,不受現行健保補充保費增修草案影響。 相關報導 美國加密貨幣交易納入IRS報稅範圍,與台灣課稅規定的差異引發熱議;動區週報》比特幣重返10萬美元、川普疑似發行迷因幣TRUMP、台灣加密貨幣課稅規定出爐,台灣加密貨幣課稅引發民怨:「未提領也要申報」,財政部與金管會各自為政?〈台灣健保改制「股利超過2萬」多繳2.11%,專家喊:散戶將轉投美股或加密貨幣〉,此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