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xUSD 严重脱锚:揭秘 Stream 和 Elixir 循环铸币下的稳定币「纸牌屋」
撰文:rekt
编译:Yangz,Techub News
用一种由第一种稳定币支撑的第二种稳定币来支撑第一种稳定币,根本不是革命性金融,而是一场昂贵的表演艺术。
Stream Finance(xUSD)和 Elixir Network(deUSD)造了台「永动机」:铸造 deUSD、以其抵押借款、铸造 xUSD、再抵押借款、跨链转移、循环操作,并赋予其「机构级收益」的美名。
据传,二者仅用 190 万美元本金就铸造出了 1450 万枚 xUSD。这套让 Terra 都相形见绌的数学模型,一直被精心包裹在「市场中性策略」与「Delta 中性头寸」的专业术语之中。直到 2025 年 10 月,证据开始浮现:链上交易哈希、资金流向图谱,以及收益管理平台 Hyperithm 悄然撤出所有风险,卷走 1000 万美元用户资金。
当散户追逐 95% 的年化收益时,精明资本早已在暗筑退路。
当你的「稳定」资产需要依赖保险基金、储备金证明(即将公布)来维系信心,而机构投资者又趁夜撤离时,到底还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
Stream Finance 不以帽衫少年并承诺「to the Moon」的伟大目标示人。他们操着摩根大通交易台的术语:「市场中性基金」、「借贷套利」、「对冲式订单簿做市」。
Elixir Network 则将 deUSD 定位为「DeFi领域唯一服务于机构资产的美元通道」——以质押的以太坊和美国国债作为背书,并与贝莱德旗下的 BUIDL 基金和 Hamilton Lane 达成合作。
两家协议将公信力化作铠甲。Stream Finance 通过「激励挖矿的借贷套利『提供』赚取高收益的市场中性策略」;Elixir Network 则通过永续资金费率套利,为号称稳定的资产创造收益。
当两者叠加,散户仿佛看到了黄金门票——一个无需跨越机构门槛,却能坐享机构级回报的机会。
Delta 中性头寸、足额抵押、透明可靠、安全无忧。这场公信力大戏,在无人查验舞台布景时最为奏效。
Stream 通过其 StreamVault 合约保留对 xUSD 的直接铸造权,而 Elixir 则牢牢掌控 deUSD 的支持机制。双方均承诺透明,但 Stream 的储备证明永远都是「即将公布」,而 Elixir 的文档则谨慎注明 deUSD「并非通过 1:1 储备与美元挂钩」,且「没有中心化发行方持有现实世界资产作为支撑」。
没有人仔细阅读说明书,发现自己购入的实为一台「永动机」。但究竟要如何打造一台足以蒙骗机构、形似正规的印钞机呢?
循环「艺术」
10 月 28 日,Schlag 开始揭露这个循环铸造的骗局。
用户将 USDC 存入 Stream 的 xUSD 钱包,以为自己投入的是保守型收益金库。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究竟是天才设计还是诈骗手段,取决于你是操盘者还是受害者。
Schlag 追踪到的资金循环路径如下。所有交易记录均可在链上查验。
第一步:兑换「舞步」——Stream 将 USDC 转移至二级钱包,通过 CoW 协议下单购买 USDT,随后通过 Elixir 的链上铸造器生成 deUSD。deUSD 回流至 Stream 主钱包。
至此仍是标准 DeFi 流程——持有抵押物,生成代币,无人起疑。
第二步:杠杆螺旋——将 deUSD 跨链至 Avalanche 或 World Chain(只要存在 sdeUSD 借贷市场即可)。以 deUSD 为抵押借入稳定币,再将借得的稳定币兑换为 USDC。然后跨链回主网,不断重复。仅 10 月 28 日就完成三轮操作,用初始资金铸造出约 1000 万美元的 deUSD。
Degen 属性?当然。但是否是欺诈?尚未定论,毕竟 Aave 每日都在上演此类杠杆循环。用户追逐收益,协议提供流动性,杠杆放大回报。这不过是 DeFi 赌场经济中的标准操作。
第三步:递归戏法——从这一步开始,一切开始变得恶心。多数杠杆循环以抵押物闲置生息告终,而 Stream 的循环却以铸造收场,用最终借得的 USDC 铸造了自家代币 xUSD。据称,同一笔 190 万美元的 USDC,最终催生出 1450 万美元的 xUSD。
无论是杠杆收益还是递归杠杆,其结果已不似金融操作,更近于点石成金术。根据 Schlag 研究,若 Stream 控制 xUSD 流通量的 60%(此说法虽未证实,但结合代币价格走势与低迷交易量愈显可信),则每个 xUSD 代币实际仅由约 0.4 美元真实抵押物支撑。Schlag 指出,若不计协议自有流动性的会计游戏,全系统直接抵押价值可能低于 0.1 美元。
第四步:循环闭合——这场骗局最精妙之处在于,谁会接受一个协议凭空变出的代币作为抵押,借出数百万稳定币?正是这一环节,将寻常的 Degen 挖矿升华为近乎艺术的行为。而答案正是刚获得 1000 万美元 USDT 的 Elixir。
将这些 USDT 转入有着「透明度看板」标注的「Elixir 的 sUSDS 多签钱包」(若非存有八位数资金,这个名字本会显得滑稽),然后通过 CoW 协议将部分 USDT 兑换为 USDC,接着跨链至 Plume 网络,将 USDC 直接注入接受 xUSD 作为抵押物的 Morpho 借贷市场。此过程被重复多次。据 Schlag 所述,该市场未在标准 Morpho 界面显示。无许可市场意味着任何人都可创建自定义参数的独立借贷池。指控数据显示:存入 7000 万美元 USDC,借出逾 6500 万美元。Elixir 是唯一存款方。而 Stream 以其新鲜出炉的 xUSD 作为抵押进行借款,然后跨链回主网。
如此循环,USDC 变为 deUSD,以 deUSD 抵押借入 USDC,再用借得的 USDC 铸造 xUSD,并通过 Morpho 市场以 xUSD 抵押借入更多 USDC。然后在用借得的 USDC 铸造更多 deUSD。
Stream 与 Elixir 并非在支撑稳定币——他们是在用同一堆 USDC 玩抢椅子游戏,却将其包装成两种独立的锚定美元资产。
只要无人要求同时全额赎回,这场循环铸造的宴会便是「接着奏乐接着舞」。一日三轮操作,铸造 1000 万枚 deUSD。用不足 200 万美元实际资本创造出超 1400 万枚 xUSD。所有交易哈希均留存在链上,待有心人查验。最后,是谁发出了信号?
预警信号
10 月 28 日,拥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加密 KOL CBB 发出了一则本应引发资金大规模撤离的警告:「若在 Morpho 或 Euler 有资金,请撤出涉及 mHYPER 和 xUSD 的头寸。这是极致不透明的金融。xUSD 的杠杆水平已近疯狂。」
这一危险信号已不是摇曳示警,而是烈焰冲天。xUSD 的交易价格持续在 1.20 至 1.29 美元间浮动,始终高于其宣称的美元锚定值。而受限的供应量足以昭示操纵嫌疑。再看 deUSD,其日交易量常低于 10 万美元,对号称 1.6 亿市值的「稳定币」而言流动性实属匮乏。
价格不稳,交易量枯竭,却无人追问缘由。
其实,2025 年 5 月发生的技术故障本应终结这一切,当时 Chainlink 预言机失灵导致 Avalanche 上 Euler Finance 的 deUSD 用户遭遇超 50 万美元的清算。预言机故障不是系统漏洞,而是根基不稳的必然特征。
到了 8 月,deUSD 创下 0.9831 美元的历史低点,1.7% 的脱锚看似微小,但须知稳定币的交易前提本是永不脱锚。同月,Inverse Finance 社区以「风险与运营担忧」为由,投票决定全面终止 deUSD 市场。当 DeFi 协议开始拒绝某一资产作为抵押品时,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市场波动,而是信誉的彻底崩塌。
令人不解的是,面对这些层层叠加的预警信号,散户投资者却仍在持续存入资金。所有人都选择忽视风险,直到账单最终到期。
市场警告只有在获得权威人士重视并采取行动时才真正有意义。那么,当一位管理着 1.6 亿美元资产的专业投资者,最终认定这套数学模型已经彻底失效时,会发生什么?
风险蔓延
当市场目光被 Stream 与 Elixir 的循环戏法吸引时,YieldFi 的 yUSD 悄然成为风险承压者。
10 月 26 日,分析师 Togbe 开始梳理线索:
YieldFi 最大头寸集中于 Morpho 平台的 ABRC 金库
其主力仓位 yUSD/USDC 市场中,借款者正通过多平台叠加杠杆
第二大头寸 mHYPER 收益率为负,却占该池锁仓总额 10% 以上
在 Arbitrum 上,mHYPER 接受 yUSD 作为抵押品进行放贷
而 mHYPER 自身第二大配置资产,竟是 Stream 发行的 xUSD
这一设计堪称精妙:Stream 铸造 xUSD,Elixir 铸造 deUSD,二者共同流入 Morpho 和 Euler 借贷市场。YieldFi 的 yUSD 既从这些市场借款,又同时作为 mHYPER 的抵押品。mHYPER 再将资金借回同一生态,形成闭环——每个协议的偿付能力都与其他协议紧密相连。
通过循环依赖来引导流动性看似完美,直到其中一个环节断裂。或许只是用户阅读链上数据后,决定不做最后接盘的人,24 小时内,yUSD 市值蒸发 24%,但团队却始终保持沉默。
直至 10 月 28 日,Hyperithm 的公告引爆最终审判。
Hyperithm 宣布管理着 mHYPER——一个由《福布斯》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创始人运营的市场中性金库,业务遍及东京和首尔。他们在公告中表示,「我们感谢反馈,并愿就此情况保持完全透明。」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已完成测算,决定退出。 他们的具体行动是:清空所有 yUSD 风险敞口,清除所有 xUSD 持仓,在 Morpho 和 Euler 部署专用非递归借贷金库,预计下周完成全部流动性迁移。当然,他们还持有 1000 万美元无杠杆 mHYPER 头寸作为普通合伙人承诺——证明并非跑路,而是在规避系统性风险。
Hyperithm 甚至提供了钱包地址以证透明,称任何人都可验证其持仓、操作与时机。
0x7C1d52A3459f2Eee78DA551b8C3D13FdF61fbc93
0xEa036F911b312BC0E98131016D243C745d14D816
精明的机构从不因规避风险而退出机遇。他们退出,是因为经过压力测试发现:当借贷成本飙升、流动性枯竭,循环不再盈利时,强制平仓将如多米诺骨牌般席卷每个协议。
清算引发更多清算,抵押资产将被抛售,看似独立的市场纷纷暴露关联。Morpho 的无许可市场结构意味着风险无处不在。而 Euler Finance 自 5 月预言机事件后已成惊弓之鸟,此刻又深陷这张风险网络。精心设计的金库层层嵌套——接受 xUSD 作为抵押品(其背后由 deUSD 支撑),而 deUSD 又为 yUSD 提供担保,yUSD 则资助着 mHYPER,mHYPER 又将资金借回同一市场。
至于那些金库的散户投资者,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与这个递归铸造循环仅隔三层距离——一旦利率变动或某个协议遭遇赎回潮,整个体系便会崩塌。而 Hyperithm,心知肚明,他们撤资 1000 万美元,并记录了每个步骤。
然而,知情不等于能防范——当多米诺骨牌开始倾倒,这个系统的设计者们又作了哪些辩解?
辩解
DCF God 对此事发表了看法。
这位加密投资者毫不掩饰其与 Stream 的利益关联,他的观点是:「xUSD 有 Degen 属性,但并非毫无价值支撑。」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某个代币提供 X% 年化收益,而你能以 0.5X% 的成本循环套利,就该全天候操作。即使成本达到 0.95X% 也该继续,因为这不仅是在赚取收益,还可能通过私下协议获取更多代币。」换言之,「如果托管人或其他贷款人愿意以 xUSD 为抵押借出 1000 万美元的 USDC,他们只需 200 万美元的存款就可以吸收全部 1000 万美元,然后用这 1000 万美元进行挖矿,收益远高于他们的借贷成本。」DCF God 表示,「这并非追求表面光鲜,而是为企业和金库储户争取最高回报的博弈。」
然而,所谓的资本效率与收益最大化,不过是以金融术语为遮羞布,美化一场以其坐庄的杠杆赌局。
DCF God 虽承认这是「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高风险杠杆游戏」,但坚称这「并非无抵押资产的骗局。」此外,他还表示,「我从未建议任何人存入 xUSD(将来也不会),但我们自持少量头寸,因为收益可观…我们不仅是投资者更是参与方,性质不同。」
显然,亲身参与与嘴上说说是两回事。
DCF God 还称,「我们个人挖矿时通常将杠杆控制在 5 倍内,因为懒得应付利率波动、赎回时机等麻烦。」至于 Stream,DCF God 则表示「那是他们的业务——最极端的挖矿模式。若你选择投入,就该预期他们会这么做。」他的杠杆哲学是,「既然选择 Degen,不妨彻底些。80% 和 90% 质押率有何区别?底层资产崩盘时结局都是清算…不如榨干所有价值。」
此外,Stream 团队也作出了自己的风险管理解释。
10 月 28 日,团队成员 0xlaw 回应称,团队设有 1000 万美元保险基金。主钱包外所有操作均「零杠杆且可即时变现」。团队在管理协议自有杠杆时始终保障用户资产,从未遭遇清算或漏洞利用。此外,储备证明即将公布,正与第三方合作实现 24 小时更新。0xlaw 表示,因发展过快,公开头寸会削弱竞争优势,但「鉴于推特用户对协议自有流动性持有杠杆头寸的担忧——虽从首日即保持透明——我们将平仓这些头寸,并依保险基金规模设限。」
照 Stream 团队所言,该协议自有流动性进行杠杆操作据称从第一天起就「透明公开」。但当专业经理人开始撤离、调查者公布交易哈希时,这种「透明」突然变了味道。 Stream 承诺将解除遭质疑的头寸,同时坚称一切正常。但请仔细品味:他们正在解除自称从无问题的杠杆,限制自称始终透明的头寸,准备公布自称早已存在的储备证明。
这并非辩护,而是裹着新闻稿外衣的自白书。「即将公布」成为了重复的咒语。保险基金构成?即将公布。储备金验证?即将公布。购买的交易所保险?即将公布。超越推文的实质证据?即将公布。
DCF God 还以 XPL 预清算为例(在系统崩溃时,维持 2 倍超额抵押的交易者遭最猛烈清算,尽管这些头寸在纸面上「最安全」),证明当底层逻辑失效时,风控措施形同虚设。他的言下之意是,当系统性风险降临,在崩坏体系内保持保守不过意味着缓慢败亡。
DCF God 称 xUSD 是 Degen 属性。Stream 承认将解除协议自有杠杆。但双方均未否认循环铸造的存在,只争论其重要性。然而,如若这一循环是「farm」合法收益而非系统性欺诈,为何价格走势与资金出逃模式与崩盘前奏如此相似?
总结
Stream 与 Elixir 确实构建了完善的协议,智能合约完美执行,循环机制完全按设计运转。但创新与欺诈的区别往往不在代码本身,而在于你选择披露什么。
当协议暗中控制 60% 的供应量,当循环铸造将 190 万美元魔术般变成 1400 万稳定币,当储备证明永远停留在「即将公布」的状态——此时仍标榜「机构级」已不是营销话术,而是赤裸裸的渎职。他们或许能在当下疯狂印钞生息,但金融重力终将让所有无视规律者坠落。
Hyperithm 通过解读链上数据洞察危机,及时撤资千万美元全身而退。但大多数储户并无此选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风险已至。
DeFi 曾许诺无需信任的系统,而 Stream 与 Elixir 却证明:你无需消除信任,只需在聪明钱完成调仓前消除信息披露。当稳定依赖于无人质疑时,你究竟在构建什么——是协议,还是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