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黑洞:穩定幣正逐步侵蝕銀行

10/30/2025, 11:00:31 AM
中級
區塊鏈
本文深入剖析穩定幣體系如何悄然成為金融架構中的「窄銀行」,穩定幣體系吸收大量以美國國債為基礎的法定貨幣掛鉤資產,進而導致資金流失於傳統銀行體系。作者形容穩定幣為「流動性黑洞」,並認為其擴張可能弱化信貸創造機制與貨幣政策傳遞。這可能在跨境、鏈上金融領域,而非傳統金融系統,帶來新型系統性風險。

編者按:在全球金融體系逐步數位化的進程中,穩定幣正悄然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們不屬於銀行、不屬於貨幣市場基金,也不屬於傳統支付體系,卻正在重塑美元的流動路徑、挑戰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並引發一場關於「金融秩序」的深層討論。

本文從「窄式銀行」的歷史演變切入,深入剖析穩定幣如何在鏈上複製這一模型,並通過「流動性黑洞效應」影響美國國債市場與全球金融流動性。在政策監管尚未完全釐清的背景下,穩定幣的非週期性擴張、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影響,正成為金融界無法迴避的新議題。

以下為原文:

穩定幣復活「窄式銀行」

一個多世紀以來,貨幣改革者不斷提出「窄式銀行」(Narrow Banking)的各種設想:即那些發行貨幣但不提供信貸的金融機構。從 1930 年代的芝加哥計畫(Chicago Plan)到現代的 The Narrow Bank(TNB)提案,其核心理念是透過要求貨幣發行方僅持有安全、流動性強的資產(如政府債券),來防止銀行擠兌和系統性風險。

但監管機構始終拒絕窄式銀行的落地。

為什麼?因為儘管理論上安全,窄式銀行卻會擾亂現代銀行體系的核心——信貸創造機制。它們將存款從商業銀行中抽離,囤積無風險抵押品,打破了短期負債與生產性貸款之間的連結。

諷刺的是,加密行業如今以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形式「復活」了窄式銀行模型。穩定幣的行為幾乎與窄式銀行負債完全一致:它們有足額抵押、可即時贖回,且主要由美國國債支持。

在大蕭條時期銀行接連倒閉之後,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設想:將貨幣創造與信貸風險徹底分離。根據 1933 年的「芝加哥計畫」,銀行必須對活期存款持有 100% 的準備金,貸款只能來自定期存款或股本,而不能動用用於支付的存款。

這一設想的初衷是消除銀行擠兌,降低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因為如果銀行不能用存款放貸,就不會因流動性錯配而倒閉。

近年來,這一理念以「窄式銀行」的形式重新出現。窄式銀行接受存款,但只投資於安全、短期的政府證券,如國庫券或美聯準的準備金。最近的例子是 The Narrow Bank(TNB),它在 2018 年申請接入美聯準的超額準備金利息(IOER),但遭到拒絕。美聯準擔心 TNB 會成為一種無風險、高收益的存款替代品,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監管者真正擔心的是:如果窄式銀行成功,它們可能會削弱商業銀行體系,從傳統銀行中抽走存款,並囤積安全抵押品。實質上,窄式銀行創造了類似貨幣的工具,卻不支持信貸中介功能。

我個人的「陰謀論」觀點是:現代銀行體系本質上是一種加槓桿的幻象,它的運作前提是沒人試圖「找出口」。而窄式銀行正好威脅了這一模式。但仔細想想,這其實並不那麼陰謀——它只是揭示了現有體系的脆弱性。

中央銀行並不直接印鈔,而是透過商業銀行間接調控:鼓勵或限制放貸,在危機中提供支持,並透過注入準備金維持主權債務的流動性。作為交換,商業銀行獲得零成本流動性、監管寬容,以及在危機時刻的隱性救助承諾。在這種結構下,傳統商業銀行並不是中立的市場參與者,而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工具。

現在,想像有一家銀行說:「我們不要槓桿,只想為用戶提供由國債或美聯準準備金 1:1 支持的安全貨幣。」這將使現有的部分準備金銀行模式變得過時,直接威脅現有體系。

美聯準拒絕 TNB 主帳戶的申請,正是這種威脅的體現。問題不在於 TNB 會失敗,而在於它可能真的會成功。如果人們可以獲得一種始終具備流動性、無信貸風險、還能獲得利息的貨幣,他們為什麼還要把錢存進傳統銀行?

這正是穩定幣登場的地方。

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幾乎複製了窄式銀行的模型:發行可兌換美元的數位負債,並以安全、流動的鏈下儲備 1:1 支持這些負債。與窄式銀行一樣,穩定幣發行方不會將儲備資金用於放貸。雖然像 Tether 這樣的發行方目前並不向用戶支付利息,但這超出了本文討論範圍。本文聚焦於分析穩定幣在現代貨幣體系中的定位與影響。

資產是無風險的,負債可即時贖回,具備面值貨幣的屬性;沒有信貸創造、沒有期限錯配、也沒有槓桿。

而儘管窄式銀行被監管機構「扼殺」於萌芽階段,穩定幣卻沒有受到類似限制。許多穩定幣發行方運作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尤其在高通膨國家和新興市場中,穩定幣需求持續增長——這些地區往往難以獲得美元銀行服務。

從這個角度看,穩定幣已經演變為一種「數位原生的歐洲美元」(Eurodollar),在美國銀行體系之外流通。

但這也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當穩定幣吸收了足夠多的美國國債,會對系統性流動性造成什麼影響?

流動性黑洞理論(Liquidity Blackhole Thesis)

隨著穩定幣規模擴大,它們越來越像全球性的流動性「孤島」:吸收美元流入,同時將安全抵押品鎖定在一個無法重新進入傳統金融循環的閉環中。

這可能導致美國國債市場出現「流動性黑洞」——即大量國債被穩定幣系統吸收,卻無法在傳統銀行間市場中流通,從而影響整體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供給。

穩定幣發行方是短期美國國債的長期淨買家。每一美元的穩定幣發行,資產負債表上都必須有等值的資產支持——通常是國庫券或逆回購頭寸。但與傳統銀行不同,穩定幣發行方不會出售這些國債用於放貸或轉向風險資產。

只要穩定幣仍在流通,其儲備就必須持續持有。贖回只會在用戶退出穩定幣系統時發生,而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因為鏈上用戶通常只是在不同代幣之間兌換,或將穩定幣作為長期的現金等價物使用。

這使得穩定幣發行方成為單向的流動性「黑洞」:它們吸收國債,卻很少釋放。當這些國債被鎖定在託管儲備帳戶中時,它們就退出了傳統的抵押品循環——無法被再抵押,也無法用於回購市場,實際上被從貨幣流通體系中移除。

這就產生了一種「貨幣滅菌效應」(Sterilization Effect)。就像美聯準的量化緊縮(QT)透過移除高質量抵押品來收緊流動性一樣,穩定幣也在做同樣的事——但沒有任何政策協調,也沒有宏觀經濟目標。

更具潛在破壞性的,是所謂「影子量化緊縮」(Shadow QT)與持續反饋循環的概念。它是非週期性的,不會根據宏觀經濟狀況進行調整,而是隨著穩定幣需求的增長而不斷擴大。而且,由於許多穩定幣儲備被託管在美國以外的離岸、透明度較低的司法管轄區,監管的可見性與協調難度也隨之加劇。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機制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變得順週期。在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時,對鏈上美元的需求往往上升,推動穩定幣發行增加,進一步將更多美國國債從市場中抽離——恰恰是在市場最需要流動性的時候,黑洞效應加劇。

儘管與美聯準的量化緊縮(QT)相比,穩定幣的規模仍遠遠較小,但其機制卻高度相似,宏觀影響也如出一轍:市場上流通的國債減少;流動性趨緊;利率呈現邊際上行壓力。

而且,這種增長趨勢並未放緩,反而在過去幾年中顯著加速。

政策張力與系統性風險

穩定幣處於一個獨特的交叉點:它們既不是銀行,也不是貨幣市場基金,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支付服務提供商。這種身份模糊性為政策制定者帶來了結構性張力:太小,無法被視為系統性風險而進行監管;太重要,無法被簡單禁止;太有用,卻又太危險,不能在無監管狀態下自由發展。

傳統銀行的一個關鍵功能是將貨幣政策傳導至實體經濟。當美聯準加息時,銀行信貸收緊、存款利率調整、信貸條件發生變化。但穩定幣發行方並不放貸,因此無法將利率變化傳導至更廣泛的信貸市場。相反,它們吸收高收益的美國國債,不提供信貸或投資產品,甚至很多穩定幣連利息都不向持有者支付。

美聯準拒絕 The Narrow Bank(TNB)接入主帳戶的原因,並非出於信貸風險考慮,而是擔心金融脫媒(disintermediation)。美聯準擔心,如果一家無風險銀行提供由準備金支持的利息帳戶,會吸引大量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出,從而可能破壞銀行體系、擠壓信貸空間,並將貨幣權力集中於一個「流動性滅菌金庫」。

穩定幣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與此類似,但關鍵差異在於:它們甚至不需要美聯準的准入許可。

此外,金融脫媒並不是唯一的風險。即使穩定幣不提供收益,仍然存在「擠兌風險」:一旦市場對儲備質量或監管態度失去信心,可能引發大規模贖回潮。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方可能被迫在市場壓力下拋售國債,類似於 2008 年貨幣市場基金危機,或 2022 年英國 LDI 危機的情形。

與銀行不同,穩定幣發行方沒有「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它們的影子銀行屬性意味著可以迅速成長為系統性角色,但也可能同樣迅速地瓦解。

不過,就像比特幣一樣,也存在一小部分「種子短語丟失」的情況。在穩定幣的語境下,這意味著部分資金將永久鎖定在美國國債中,無法贖回,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流動性的黑洞。

穩定幣的發行最初只是加密交易場所中的邊緣金融產品,如今卻已成為美元流動性的主要通道,貫穿於交易所、DeFi 協議,甚至延伸至跨境匯款與全球商業支付。穩定幣不再是邊緣基礎設施,它們正逐步成為在銀行體系之外進行美元交易的底層架構。

它們的增長正在「滅菌」抵押品,將安全資產鎖入冷藏儲備。這是一種發生在中央銀行控制之外的資產負債表收縮形式——一種「環境式量化緊縮」(ambient QT)。

而當政策制定者與傳統銀行體系還在努力維持舊有秩序時,穩定幣卻已悄然開始重塑它。

Disclaimer:

  1. 本文轉載自 [BlockBeats],著作權歸屬原作者 [@ 0x_Arcana],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繫 Gate Learn 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 由Gate Learn 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況下不得複製、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分享

幣圈日曆
遺留主網關閉
Neo發布正式提醒,Neo Legacy主網將於10月31日關閉。用戶被敦促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資產遷移,以避免資金損失的風險。Legacy網路最初於2016年作爲AntShares主網啓動,將全面停用,這標志着其在Neo生態系統內的運營階段的結束。
NEO
-4%
2025-10-30
西雅圖人工智能周在西雅圖
Arcblock計劃在10月27日至31日的西雅圖人工智能週期間揭曉一項新合作夥伴關係。預計會議將吸引超過3,500名與會者,並上架Coinbase、埃森哲等公司作爲贊助商。
ABT
3.07%
2025-10-30
黑客馬拉松
Flow推出Forte Hacks,一個虛擬黑客馬拉松,提供超過$250,000的獎金和獎勵,活動時間爲10月1日至31日。此活動旨在探索Flow生態系統的全部潛力。Forte現在在Flow下探上正式上線,允許開發者在黑客馬拉松開始之前提前啓動他們的項目。
FLOW
-2.81%
2025-10-30
在斯普利特的宇宙世界
Cosmos 將於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 日在克羅地亞斯普利特舉辦 Cosmoverse 2025,匯聚區塊鏈開發者、生態系統貢獻者和政策專家,共同參與爲期三天的論壇、研討會和網路交流。
ATOM
-1.35%
2025-10-31
瑞波幣 Swell 2025 在紐約
瑞波幣宣布其旗艦活動Ripple Swell將於11月3日至5日在紐約舉行。
XRP
-3.18%
2025-11-04
sign up guide logosign up guide logo
sign up guide content imgsign up guide content img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
立即註冊

相關文章

Solana需要 L2 和應用程式鏈?
進階

Solana需要 L2 和應用程式鏈?

Solana在發展中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最近,嚴重的網絡擁塞導致交易失敗率高,費用增加。因此,一些人建議使用Layer 2和應用鏈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探討了該策略的可行性。
6/21/2024, 6:56:40 AM
Sui:使用者如何利用其速度、安全性和可擴充性?
中級

Sui:使用者如何利用其速度、安全性和可擴充性?

Sui 是一個權益證明 L1 區塊鏈,具有新穎的架構,其以物件為中心的模型可以通過驗證器級別的擴展實現交易的並行化。在這篇研究論文中,將介紹Sui區塊鏈的獨特功能,將介紹SUI代幣的經濟前景,並將解釋投資者如何通過Sui應用程式活動瞭解哪些dApp正在推動鏈的使用。
8/13/2025, 7:33:58 AM
錯誤的鉻擴展程式竊取分析
進階

錯誤的鉻擴展程式竊取分析

最近,一些 Web3 參與者由於下載了讀取瀏覽器 cookie 的虛假 Chrome 擴展程式,從他們的帳戶中損失了資金。SlowMist團隊對這種騙局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
6/12/2024, 3:26:44 PM
在哪種敘事中最受歡迎的掉落?
新手

在哪種敘事中最受歡迎的掉落?

牛市場是一個敘事對加密項目意味著一切的時代。由於目前的市場正處於成長期,許多專案都顯示出數百個倍數,但很少有獵人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
5/27/2024, 9:55:34 AM
由幣安實驗室支持的必試專案,提供額外權益質押獎勵(包括分步指南)
中級

由幣安實驗室支持的必試專案,提供額外權益質押獎勵(包括分步指南)

Zircuit是與以太坊虛擬機(EVM)完全相容的zk Rollup。它目前處於測試網階段。它通常可以理解為使用zk技術的以太坊L2。從本質上講,它仍然是解決以太坊本身的性能和效率問題,並説明交易更好更快地執行。與OP架構相比,Zircuit可以實現zkEVM Rollup的快速一致的性能,而無需提現交易的挑戰期。
6/20/2024, 2:33:10 AM
深度分析:AI和Web3能創造什麼樣的火花?
進階

深度分析:AI和Web3能創造什麼樣的火花?

本文探討了人工智慧 (AI) 和 Web3 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整合的潛在價值和影響。AI 擅長提高生產力,而 Web3 通過去中心化改變生產關係。這些技術的結合帶來了數據分析、個人化使用者服務以及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創新應用。
6/7/2024, 5:04:4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