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幣條例實施在即,香港市場暗潮湧動穩定幣的浪潮仍在繼續。美國穩定幣天才法案正式通過,而香港穩定幣即將迎來發行倒計時。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相較於美國穩定幣在加密貨幣領域引發的巨大反響,香港的動向雖然只是激起了一些漣漪,但在股票市場卻產生了驚人的影響力。自香港穩定幣草案通過以來,香港股市對穩定幣的熱情空前高漲。港股穩定幣板塊迎來飆升式漲,不僅翻倍漲的股票不在少數,更出現了10倍大牛股,投資者熱情高漲,上市企業紛紛增資。然而,在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香港的監管機構卻產生了新的憂慮。近期,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在官網發表文章《行穩致遠的穩定幣》,試圖爲狂飆的穩定幣市場降溫。然而,面對這沸騰的市場,要降溫實屬不易。5月2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當時,由於美國穩定幣法案尚在參議院審議中,香港這一"搶跑"操作引發了市場熱議。從內容上看,牌照制、100%全額儲備、2500萬港元實繳股本、反洗錢條例等要求,與其他主要地區的立法並無太大差異。但從輿論反應來看,冰火兩重天成爲了香港穩定幣的真實寫照。一方面,由於香港在加密領域影響力的下降,加之過去一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操作,加密市場普遍對其持相對悲觀態度。許多人認爲,即便香港不斷完善監管基礎,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最終也只能成爲美元穩定幣的附屬,發揮部分窗口作用已是極限。盡管加密市場反應平淡,但在其他領域,這一消息卻被視爲重大利好。條例通過後,各大巨頭企業紛紛布局,傳統媒體和券商競相報道,使得穩定幣實現了真正的突圍和破圈。一時間,關於穩定幣的內涵、使用場景和價值意義的討論持續發酵,甚至延伸至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辯論。這個萬億市場似乎正處於爆發前夜。就在本週五,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同時開放牌照申請。然而,就在生效前的一周,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給穩定幣潑了一盆冷水。在其撰寫的文章中,明確指出穩定幣正在過度概念化,並呈現出泡沫化趨勢。餘偉文表示,初期可能只會批出少數幾個穩定幣牌照,希望投資者在消化市場利好消息時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同時,金管局將就落實條例的監管和反洗錢兩份指引徵求市場意見,在反洗錢方面會制定更嚴格的要求,盡量降低穩定幣成爲洗錢工具的風險。從上述言論可以看出,香港對當前市場狀況表示擔憂,對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審批態度非常審慎。至於爲何主管機構要撰文給市場降溫,原因也很簡單,穩定幣在香港的熱度確實有些過高了。這種過熱主要體現在股票市場上。光明的前景與初期發展階段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穩定幣成爲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資本故事。在這一故事的推動下,幾乎所有與穩定幣相關的股票都迎來了快速漲,增長效應幾乎立竿見影。某國際券商在6月獲批證券交易牌照,成爲首家可提供虛擬資產全鏈條服務的中資券商後,6月25日暴漲198%,全年漲幅達4.58倍。7月7日,某投資公司宣布與一家科技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備忘錄,將在跨境支付與貿易、穩定幣應用場景拓展等四個領域探索潛在合作,次日該公司股價飆升533.17%。7月15日,某傳媒公司公告稱已開展申請穩定幣牌照的籌備工作,7月16日收盤飆漲72.73%,今年以來累計漲幅高達14.95倍。僅憑一則消息就能實現直線拉升,足以說明穩定幣敘事效應的強勁。除了新加入板塊的機構外,原有的老牌概念股也集體起飛,多家公司今年累計漲幅均超100%。就連一向被詬病的A股也受到影響,數字人民幣概念股也都迎來倍數漲幅。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出於資本效應蹭熱點的企業,還是真正想參與穩定幣分一杯羹的金融機構,抑或是出於降低結算成本、構建企業護城河的戰略巨頭,都紛紛加入。據報道,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包括中國內地央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然而,申請熱潮並不意味着審批會同樣熱烈。香港金管局表示,在申請的機構中,多數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實際應用場景,而具備應用場景的,又缺乏發行穩定幣的技術和管控各類金融風險的經驗和能力。僅爲發行而發行,顯然不符合香港的期望,這也是香港金管局表示初期只會批出個位數牌照的原因。與此同時,面對過熱的牌照申請,香港金管局有意採取初篩機制。據消息人士透露,此次穩定幣發行人的牌照不會採用申請人自行下載表格、統一提交書面申請的方式,而是會類似邀請申請制。在實際操作中,負責監管發牌的香港金管局將與有意向的申請人預先溝通,了解對方是否符合基本申請資格,只有在預溝通中獲得基本認可,才會由金管局發出申請表格。至於牌照最終花落誰家?從市場輿論來看,已參與穩定幣沙盒試點的意向發行人似乎更有優勢。早在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就開啓了穩定幣沙盒測試,多家機構入選。如今,沙盒測試已進入第二階段。盡管金管局強調入選沙盒並不意味着會獲得牌照,沙盒企業仍需按規申請,但鑑於沙盒中先行測試的應用場景與風控基礎,沙盒參與者對如何滿足監管要求顯然有更多的心得體會。整體來看,香港在牌照申請中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實現能力,是否具備發行技術要求;二是應用場景需求,需要具備實際方案與落實場景;三是風控能力,尤其要防範穩定幣洗錢風險。客觀而言,此前就已有廣泛跨境金融與支付業務基礎、具備完整風控體系的大型企業存在優勢,而中小型企業的申請成功率可謂相當渺茫,更多是陪跑的角色。從目前情況來看,盡管金管局呼籲降溫,但市場的FOMO心理一時半會很難消退。首先,美國穩定幣發展與香港存在一定聯動關係。在天才法案通過後,美國的穩定幣熱潮不減,大型機構也表現出濃厚興趣。再加上加密市場的積極情緒與可預期的降息,美國穩定幣還將迎來持續性敘事,而這一敘事具有傳導效應。其次,香港穩定幣討論持續延伸。最初,市場僅討論港元穩定幣本身,而現在,更多討論集中於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國家智庫、地方政府、各大券商諮詢機構、社會組織等都開始關注這一話題。現有觀點認爲,應該在香港市場試點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待條件成熟後,再在國內以自貿試驗區爲代表的境內離岸市場進行探索。此前,香港Web3發展遲緩的原因正是通道受阻,而若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可行,不僅讓該領域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推動行業自身發展,長遠來看對現有金融系統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更爲重要的是,對參與者而言,穩定幣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潛力市場,且正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零售主體發行人而言,穩定幣可顯著降低交易結算成本,提升競爭力;對支付主體發行人而言,從媒介入手深入滲透數字資產市場,向全球金融設施邁進,也有其野心;即便僅爲給股價添彩獲得資本敘事,對部分參與者而言也有動力參與。在概念盛行的近期,多家集團宣布了大額配股融資計劃,某集團配售逾1.01億股,配售價爲每股14.9港元,融資計劃接近24億港元。除發行外,流量變現的主要承載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以銀行爲主體的托管方都在積極布局,計劃通過拓展獲取行業紅利。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穩定幣的炒作仍將在短期內延續,而牌照作爲本輪合規競賽中的敲門磚,圍繞牌照的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爲發展初期的產業,牌照的輻射範圍大小、輻射效應強弱甚至業務需求的可行性,都有待考察。考慮到硬性門檻2500萬港元,以及可能年超百萬的持續合規費用,若無強勁的商業模式支持,貿然申請反而得不償失。正如香港金管局的文章所言,行穩致遠者終究是少數,而更多只爲蹭熱點的企業,在經過牌照的洗禮後,打回原形也在所難免。對此,密切關注股票走勢的投資者們,或許更應該多加小心。
香港穩定幣條例將生效 監管降溫市場熱度不減
穩定幣條例實施在即,香港市場暗潮湧動
穩定幣的浪潮仍在繼續。
美國穩定幣天才法案正式通過,而香港穩定幣即將迎來發行倒計時。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相較於美國穩定幣在加密貨幣領域引發的巨大反響,香港的動向雖然只是激起了一些漣漪,但在股票市場卻產生了驚人的影響力。
自香港穩定幣草案通過以來,香港股市對穩定幣的熱情空前高漲。港股穩定幣板塊迎來飆升式漲,不僅翻倍漲的股票不在少數,更出現了10倍大牛股,投資者熱情高漲,上市企業紛紛增資。然而,在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香港的監管機構卻產生了新的憂慮。近期,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在官網發表文章《行穩致遠的穩定幣》,試圖爲狂飆的穩定幣市場降溫。
然而,面對這沸騰的市場,要降溫實屬不易。
5月2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當時,由於美國穩定幣法案尚在參議院審議中,香港這一"搶跑"操作引發了市場熱議。從內容上看,牌照制、100%全額儲備、2500萬港元實繳股本、反洗錢條例等要求,與其他主要地區的立法並無太大差異。但從輿論反應來看,冰火兩重天成爲了香港穩定幣的真實寫照。
一方面,由於香港在加密領域影響力的下降,加之過去一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操作,加密市場普遍對其持相對悲觀態度。許多人認爲,即便香港不斷完善監管基礎,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最終也只能成爲美元穩定幣的附屬,發揮部分窗口作用已是極限。
盡管加密市場反應平淡,但在其他領域,這一消息卻被視爲重大利好。條例通過後,各大巨頭企業紛紛布局,傳統媒體和券商競相報道,使得穩定幣實現了真正的突圍和破圈。一時間,關於穩定幣的內涵、使用場景和價值意義的討論持續發酵,甚至延伸至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辯論。這個萬億市場似乎正處於爆發前夜。
就在本週五,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正式生效,同時開放牌照申請。然而,就在生效前的一周,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給穩定幣潑了一盆冷水。在其撰寫的文章中,明確指出穩定幣正在過度概念化,並呈現出泡沫化趨勢。餘偉文表示,初期可能只會批出少數幾個穩定幣牌照,希望投資者在消化市場利好消息時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同時,金管局將就落實條例的監管和反洗錢兩份指引徵求市場意見,在反洗錢方面會制定更嚴格的要求,盡量降低穩定幣成爲洗錢工具的風險。
從上述言論可以看出,香港對當前市場狀況表示擔憂,對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審批態度非常審慎。至於爲何主管機構要撰文給市場降溫,原因也很簡單,穩定幣在香港的熱度確實有些過高了。
這種過熱主要體現在股票市場上。光明的前景與初期發展階段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穩定幣成爲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資本故事。在這一故事的推動下,幾乎所有與穩定幣相關的股票都迎來了快速漲,增長效應幾乎立竿見影。
某國際券商在6月獲批證券交易牌照,成爲首家可提供虛擬資產全鏈條服務的中資券商後,6月25日暴漲198%,全年漲幅達4.58倍。
7月7日,某投資公司宣布與一家科技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備忘錄,將在跨境支付與貿易、穩定幣應用場景拓展等四個領域探索潛在合作,次日該公司股價飆升533.17%。
7月15日,某傳媒公司公告稱已開展申請穩定幣牌照的籌備工作,7月16日收盤飆漲72.73%,今年以來累計漲幅高達14.95倍。
僅憑一則消息就能實現直線拉升,足以說明穩定幣敘事效應的強勁。除了新加入板塊的機構外,原有的老牌概念股也集體起飛,多家公司今年累計漲幅均超100%。就連一向被詬病的A股也受到影響,數字人民幣概念股也都迎來倍數漲幅。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出於資本效應蹭熱點的企業,還是真正想參與穩定幣分一杯羹的金融機構,抑或是出於降低結算成本、構建企業護城河的戰略巨頭,都紛紛加入。據報道,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包括中國內地央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
然而,申請熱潮並不意味着審批會同樣熱烈。香港金管局表示,在申請的機構中,多數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實際應用場景,而具備應用場景的,又缺乏發行穩定幣的技術和管控各類金融風險的經驗和能力。僅爲發行而發行,顯然不符合香港的期望,這也是香港金管局表示初期只會批出個位數牌照的原因。
與此同時,面對過熱的牌照申請,香港金管局有意採取初篩機制。據消息人士透露,此次穩定幣發行人的牌照不會採用申請人自行下載表格、統一提交書面申請的方式,而是會類似邀請申請制。在實際操作中,負責監管發牌的香港金管局將與有意向的申請人預先溝通,了解對方是否符合基本申請資格,只有在預溝通中獲得基本認可,才會由金管局發出申請表格。
至於牌照最終花落誰家?從市場輿論來看,已參與穩定幣沙盒試點的意向發行人似乎更有優勢。早在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就開啓了穩定幣沙盒測試,多家機構入選。如今,沙盒測試已進入第二階段。盡管金管局強調入選沙盒並不意味着會獲得牌照,沙盒企業仍需按規申請,但鑑於沙盒中先行測試的應用場景與風控基礎,沙盒參與者對如何滿足監管要求顯然有更多的心得體會。
整體來看,香港在牌照申請中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實現能力,是否具備發行技術要求;二是應用場景需求,需要具備實際方案與落實場景;三是風控能力,尤其要防範穩定幣洗錢風險。客觀而言,此前就已有廣泛跨境金融與支付業務基礎、具備完整風控體系的大型企業存在優勢,而中小型企業的申請成功率可謂相當渺茫,更多是陪跑的角色。
從目前情況來看,盡管金管局呼籲降溫,但市場的FOMO心理一時半會很難消退。
首先,美國穩定幣發展與香港存在一定聯動關係。在天才法案通過後,美國的穩定幣熱潮不減,大型機構也表現出濃厚興趣。再加上加密市場的積極情緒與可預期的降息,美國穩定幣還將迎來持續性敘事,而這一敘事具有傳導效應。
其次,香港穩定幣討論持續延伸。最初,市場僅討論港元穩定幣本身,而現在,更多討論集中於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國家智庫、地方政府、各大券商諮詢機構、社會組織等都開始關注這一話題。現有觀點認爲,應該在香港市場試點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待條件成熟後,再在國內以自貿試驗區爲代表的境內離岸市場進行探索。此前,香港Web3發展遲緩的原因正是通道受阻,而若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可行,不僅讓該領域有了更多想象空間,推動行業自身發展,長遠來看對現有金融系統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更爲重要的是,對參與者而言,穩定幣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潛力市場,且正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零售主體發行人而言,穩定幣可顯著降低交易結算成本,提升競爭力;對支付主體發行人而言,從媒介入手深入滲透數字資產市場,向全球金融設施邁進,也有其野心;即便僅爲給股價添彩獲得資本敘事,對部分參與者而言也有動力參與。在概念盛行的近期,多家集團宣布了大額配股融資計劃,某集團配售逾1.01億股,配售價爲每股14.9港元,融資計劃接近24億港元。除發行外,流量變現的主要承載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以銀行爲主體的托管方都在積極布局,計劃通過拓展獲取行業紅利。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穩定幣的炒作仍將在短期內延續,而牌照作爲本輪合規競賽中的敲門磚,圍繞牌照的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爲發展初期的產業,牌照的輻射範圍大小、輻射效應強弱甚至業務需求的可行性,都有待考察。考慮到硬性門檻2500萬港元,以及可能年超百萬的持續合規費用,若無強勁的商業模式支持,貿然申請反而得不償失。正如香港金管局的文章所言,行穩致遠者終究是少數,而更多只爲蹭熱點的企業,在經過牌照的洗禮後,打回原形也在所難免。
對此,密切關注股票走勢的投資者們,或許更應該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