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儲備系統:銀行機制及其與加密貨幣的對比

什麼是部分儲備?

儲備金分配是一個銀行系統,允許金融機構通過借出客戶存款的大部分來最大化其利潤。在這種模式下,僅有一小部分存款作爲流動儲備可用,以滿足即時取款。這個金融機制實際上創造了貨幣擴張,以客戶的銀行存款爲基礎。

在技術上,銀行實體僅需保持一個最低百分比(一部分)存放在其金庫或儲備中的存款,這使它們能夠貸出剩餘的百分比。當銀行發放貸款時,信貸機構和借款人都將這些資金作爲各自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進行記帳,從經濟角度來看,這樣便產生了初始貨幣價值的重復。隨後,這筆錢再次在系統中流通,重新投資並反復借出,從而激活了貨幣的乘數效應。這個過程構成了分數儲備銀行如何產生貨幣供應擴張的核心。

貸款和債務是分數準備金制度中的基本組成部分,通常需要中央銀行向系統注入新的流動性,以便商業銀行能夠滿足存款人的提款需求。大多數中央銀行也作爲監管機構運作,設定包括最低準備金要求在內的多種變量。這種銀行模型在現代金融機構中佔主導地位,廣泛應用於美國以及許多基於自由市場原則的經濟體。

分數準備金制度的歷史演變

分割儲備銀行制度正式出現在1668年左右,當時瑞典央行(Sveriges)成爲世界上第一個中央銀行,盡管早已有更爲原始的類似實踐。金屬貨幣存款可以被多次利用來通過貸款刺激經濟的概念迅速證明了其實用性。顯然,利用這些資源來促進經濟活動比將其閒置在保險庫中要高效得多。

在瑞典正式建立該系統後,分數儲備模型迅速鞏固並在國際上傳播。在美國,建立了兩個中央銀行的嘗試,第一次是在1791年,第二次是在1816年,盡管都未能持久。直到1913年,《聯邦儲備法》創建了聯邦儲備系統(FED),現今作爲美國的中央銀行運作。該金融機構的主要目標是穩定、優化和監督經濟,關注價格穩定、就業和利率。

系統的技術運作

當客戶進行銀行存款時,該筆資金的直接所有權轉移給金融機構。銀行獲得法律所有權,作爲對價,向存款人提供一個存款帳戶,並賦予其對這些資金的訪問權。該協議意味着客戶應能在請求時隨時支取其全部存款,符合現行的銀行法規和程序。

然而,一旦銀行掌控了存入的資金,它並不會將全部金額保留作爲儲備。相反,它只保留一小部分存款(作爲法定準備金),同時將其餘部分用於向其他客戶發放貸款。這個法定準備金比例通常在3%到10%之間,具體取決於各個轄區的具體規定。

以下示例說明了貸款機制如何產生貨幣擴張:

  1. 客戶A在銀行1存入$50,000。銀行1向客戶B貸款$45,000。
  2. 客戶B在銀行2存入$45,000。銀行2借出$40,500給客戶C。
  3. 客戶C在銀行3存入$40,500。銀行3向客戶D貸款$36,450。
  4. 客戶D在銀行4存入$36,450。銀行4向客戶E貸出$32,805。
  5. 客戶E在銀行5存入$32.805。銀行5向客戶F貸款$29.525。

在10%的準備金要求下,初始存款爲$50,000在系統(中產生了$234,280的總貨幣可用性,即所有存款的總和)。雖然這個例子簡化了機制,但清楚地說明了支撐現代銀行系統的乘數原則。

重要的是要強調,這個過程是基於債務的本金(,計算利息的基礎金額)。存款帳戶對銀行來說代表負債(,是他們欠客戶的資金),而貸款則構成收入生成的資產。從本質上講,銀行盈利來自於貸款(資產)所收取的利息與存款(負債)所支付的利息之間的差額。

系統漏洞:銀行恐慌

如果所有銀行的存款人同時決定提取他們所有的資金,會發生什麼?這個現象被稱爲“擠兌”或“銀行恐慌”,揭示了系統的主要結構脆弱性:由於銀行只將一部分存款作爲儲備,因此滿足所有的提款請求將是不可能的,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機構破產。

爲了使分層儲備系統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的是並非所有存款人都同時試圖提取其全部資金。盡管歷史上曾發生過銀行擠兌的情況,但這種行爲並不代表金融系統的正常動態。通常,存款人只有在感知到機構的償付能力或流動性存在嚴重問題時,才會大量提取他們的資金。

美國的大蕭條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展示了普遍銀行恐慌可能引發的災難性後果。目前,法定準備金是實施的一種多重機制之一,用於最小化此類事件的風險。一些銀行自願維持高於最低要求的準備金,以增強其應對現金需求增加的能力,並確保爲存款人提供資金的持續可用性。

批判性分析:優點和缺點

雖然金融機構是這個盈利系統的主要受益者,但銀行客戶也通過其存款帳戶產生的利息在這些利益中邊際參與。政府同樣融入這一機制,常常辯稱,部分準備金制度刺激支出並有助於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

然而,許多經濟學家質疑這一模型的可持續性,並警告其內在風險,特別是考慮到當前全球實施的貨幣體系主要基於信貸/債務,而非有形的價值儲備。我們的經濟體系基本上建立在公民對銀行機構和政府設立的法定貨幣的信任上。

與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對比

與傳統法幣系統不同,比特幣被設計爲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建立了一種經濟範式,具有截然不同的操作原則。

像大多數加密貨幣一樣,比特幣通過分布式節點網路進行操作。所有信息都通過加密驗證進行保護,並不可更改地記錄在一個稱爲區塊鏈的分布式公共帳本中。這種架構消除了對中央權威和監管機構的需求。

此外,比特幣具有一個獨特的貨幣特性:其總發行量是算法限制的,預定義的最大供應量爲2100萬單位。一旦達到這個上限,將不會再生成新的單位,這與傳統貨幣體系的擴展能力根本相對立。因此,操作背景完全不同,部分準備金的概念不適用於比特幣和其他去中心化加密貨幣的本質運作。

比特幣的經濟模型代表了對傳統銀行系統的對立面:傳統銀行可以通過貸款機制擴展貨幣供應,而像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則在預設的數學規則下運行,這些規則阻止了在其協議設定的參數之外任意創建新單位。

這一基本區分解釋了爲什麼許多加密生態系統中的投資者將這些數字資產視爲對抗由於法定貨幣供應的持續擴張而可能導致的貨幣貶值的潛在保護,法定貨幣供應的擴張是由部分準備金制度所促進的。

EL-0.8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