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數據或許讓人憤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 6 億人缺乏穩定電力。這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需求缺乏,而是將電網延伸到農村的單位經濟效益極差。
傳統發展模式大致如下:第一步,建造集中式發電廠;第二步,鋪設數百公里輸電線路;第三步,為數百萬家庭供電;第四步,收電費;第五步,終身維護整體系統。
這套模式在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電氣化時期奏效。當時勞工便宜、材料有補貼,政府還能強制徵收土地通行權。但若要為年收入僅 600 美元、距離柏油路四小時車程的農民供電,這方法就行不通了。
數據說明:

因此,公用事業公司會像理性經濟主體一樣:只要沒有經濟效益就停建,而這些地區往往正是人口聚集地。
這是發展中地區 50 年來不願公開的祕密。「我們正在推動電網延伸!」實際意思是:電網延伸經濟上根本不可行,但非得這麼講才能繼續獲取捐助。
與此同時,15 億人將 10% 的收入投入煤油、柴油等污染燃料。他們為手機充電得步行數小時,無法冷藏藥品或食物,孩子天黑後無法學習,女性每日吸入的廚房煙害等同兩包香菸。
當外界還在爭論上網電價補貼與大型太陽能電廠時,太陽能成本已天翻地覆。

太陽能電池板價格演化:
45 年間價格暴跌 99.5%,堪稱太陽能界的摩爾定律。更驚人的是整組太陽能家用系統的價格變化。
太陽能家庭系統演進:
電池成本降幅達 90%,逆變器價格直落,LED 燈泡效率大增。中國製造能力大幅提升,非洲物流也明顯改善。
這些趨勢約於 2018-2020 年交會,離網太陽能的經濟效益大逆轉,硬體問題全面解決。
但巨大的障礙仍在:對於日均收入 2 美元的人,120 美元預付款太過高昂。
而精彩故事,正從這裡展開。
簡史回顧:2007 年,肯亞電信商 Safaricom 推出行動支付 M-PESA,用戶可用簡訊轉帳。

當時眾人都認為必然失敗:誰會用手機轉帳?
到 2025 年,70% 肯亞人用行動支付,不是輔助銀行而是直接取代。肯亞人均行動支付交易量全球第一。
成功關鍵在於真實解痛:肯亞人原本就靠非正式網路轉帳,M-PESA 讓其更便宜、更安全。
最重要的是:M-PESA 建立了近乎零交易成本的支付管道,使小額收款成為經濟可行。
這徹底打破融資模式,孕育了足以顛覆一切的「按使用付費」(PAYG)機制。
這是變革的核心,讓一切可能成真。模式邏輯如下:
精髓在於:用戶不是買 1200 美元太陽能系統,而是用每週 3-5 美元的煤油預算,換成每天僅 0.21 美元的太陽能訂閱(每週只要 1.5 美元,僅煤油成本一半)。不僅更便宜,還能提供更亮照明、手機充電、收音機功能,且沒有呼吸道疾病風險。
違約率呢?超過 90% 用戶都準時續費。
原因很簡單:這套設備真的每天都帶來價值。否則只能回到黑暗與煤油燈時代,沒有人願意。
大家忽略的「創新」正是如此:硬體降價讓產品變便宜,PAYG 模式讓產品唾手可得,而行動支付讓 PAYG 成為現實。
接下來透過兩個案例,看看三者結合會有什麼化學效應。
Sun King 於 2023 年售出 2300 萬件太陽能產品,覆蓋 42 國、服務 4000 萬客戶,目標 2026 年銷量達 5000 萬件。產品涵蓋手持太陽能燈、多房型家用套組及潔淨液化石油氣爐具。
產品類別:

這是一條複利成長的護城河,每步進展都讓未來更輕鬆。
多數非洲以外的人並不清楚:Sun King 在細分市場市占率超過 50%,早已不是新創,而是主導級基礎設施供應商。
這等同美國太陽能家用市場一家公司市占 50%,而 Sun King 的影響力與 TAM 更大,因為沒有既有電網競爭。
Sun King 著重家用與照明,SunCulture 則聚焦農業生產力,其數據更為驚人。
核心問題:
SunCulture 解方:
實際成效:
規模現況:
這不是慈善,而是高速成長的火箭。
現在,重點來了:
還記得 SunCulture 太陽能水泵取代柴油水泵嗎?每台每年減排 2.9 噸二氧化碳。
4.7 萬台 × 2.9 噸 / 台 = 年減排 13.6 萬噸,7 年累積超 300 萬噸。
而關鍵是:有人願意買單這些減排。
碳權即將登場。SunCulture 是非洲首家取得 Verra(全球碳標準權威)註冊碳權的太陽能灌溉企業。每減 1 噸二氧化碳,可賣 15-30 美元(優質農業碳權,非森林抵消)。
再梳理一次這個飛輪,這次加上碳權「渦輪」:

更棒的是:有人願意預先買碳權。
英國國際投資公司與 SunCulture 首創「碳支持設備融資」:提供 660 萬美元,承擔碳價波動風險,SunCulture 拿到啟動資金,農民則能用低 25-40% 價格購水泵。
這才是理想模式:原本是外部性氣候衝擊,如今成為收益來源;北半球的碳問題反過來補貼南半球能源取得。
碳權機制讓氣候基礎設施變成資產類別,得以大規模融資。
接下來會怎樣?
市場為何極度集中?因為全產業鏈營運極其困難。你得同時具備:
多數公司只能做到 2-3 點,贏家則全都能。
這形成巨大進入門檻與長期護城河。新進者單靠便宜電池板無法競爭,真正護城河在於全產業鏈實力。
來算算這產業的潛力:
這僅止於非洲,加上亞洲(10 億無電人口),市場規模上看 3000-5000 億美元。
但重點是:這數字大幅低估機會。太陽能系統是特洛伊木馬,真正的業務在於與數億用戶建立金融關係。
你實際打造的是一層數位基礎設施,可支撐:
因此,真正的 TAM 是 6 億新興中產階級的全部消費支出。
拉遠視角:超過 1 億人透過這模式取得電力,社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才是 21 世紀基礎設施典範:非政府主導、非集中式、不需 30 年大工程,而是模組化、分散式、數位計量、遠端監控、PAYG 融資、碳補貼,全部由民間企業於競爭市場中部署。
20 世紀基礎設施特徵:
21 世紀基礎設施特徵:
這將是未來建設王道。
可能遇到問題?
首先必須明白:這不是萬能解方——PAYG 太陽能適用於家庭與小農,不適用於工廠或重工業,也無法完全取代電網。
值得一提的是,Sun King 已開始在非洲本地生產設備,預計數年內可減少 3 億美元進口支出。
儘管悲觀情境值得關注,更值得探討的是這種模式成功並快速爆發的可能性。
太陽能電池板 45 年降價 99.5%,但這或許只是進程一半。
現況:
未來趨勢:
60 美元入門系統,目標市場從 6 億人一舉擴大到 20 億人。不僅電氣化非洲農村,也將帶動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東南亞、拉美農村用電。
目前這類企業融資成本 12-18%。若發展金融機構真的發揮作用,會怎樣?
理想情境:
帶來突破:
這就像格萊珉銀行驗證微型信貸後,大量廉價資金湧入市場。
有個關鍵被普遍低估:規模社會認同。
成長飛輪:
數據實證:
當一地區 20-30% 家庭用上太陽能,它就成為主流。你不是領先者,而是落伍者。這正是手機在非洲普及的路徑:一旦臨界點出現,曲線指數成長。
那些從未延伸到農村的電網,最終成了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發展專家 50 年來爭論如何將 20 世紀基礎設施帶進非洲農村時,非洲直接建立了 21 世紀新版本。
模組化、分散、數位化,由用戶自主融資,碳減量補貼支持。
太陽能朋克未來不是科幻。2300 萬套太陽能系統、4000 萬受惠人口,更重要的是,當你拋開過去包袱,基礎設施建設該有的樣貌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