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樟宜機場以北,車程十二分鐘,一座全球頂級安全的私人金庫矗立於跑道盡頭——Le Freeport自由港。
這座造價約一億新加坡元的建築,被譽為「亞洲的諾克斯堡」。全館無窗,全年恆溫21℃、濕度維持55%,完美契合藝術品的理想保存條件。
戒備森嚴的鋼鐵大門後,收藏著價值數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及各類稀世藝術品:無須報關入境,也免繳任何稅金。
三年前,亞洲最年輕的加密億萬富豪之一、Bitdeer創辦人吳忌寒,以4000萬新元(約2.1億元人民幣)低價收購了這座傳聞造價高達1億新元的金庫。

這筆交易由彭博社證實,買家背後正是吳忌寒主導的Bitdeer。當時不少人戲稱這是幣圈巨頭的「不務正業」,挖比特幣不好嗎?何必購買鏈下金庫?
然而,當2025年黃金衝破4000美元/盎司,再回頭看這樁收購,與其說是跑題,不如說是提前押中的妙手。
但吳忌寒接手Le Freeport,買的遠不僅是混凝土和鋼鐵大門。這座堡壘自設計起便為超級富豪及機構量身打造:高級安保、隱密展陳空間,並能巧妙避開層層關稅障礙。
這也揭示了一個現象:那些因比特幣一夜暴富的中國富豪,早已將目光投向人類最古老的避險資產——黃金。
2010年5月,Le Freeport於新加坡正式啟用。這座建築自規劃起即定位為基礎設施,緊鄰機場,內部通道直達跑道,貴重物品從機艙運至金庫僅需數分鐘。
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明確反映在股權結構上。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國家藝術理事會均是Le Freeport的創始股東。
當時新加坡正從「貿易港」升級為「資產港」,Le Freeport納入全球藝術與財富管理中心計畫,配合零消費稅倉庫政策(Zero GST Warehouse Scheme),成為全球少數同時具備免稅、保稅、跨境結算功能的金庫。
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Le Freeport迅速成為全球富豪與機構的焦點。這裡不僅能存放大量實體資產;對非新加坡籍持有人同樣開放,無需辦理入境手續,也不必繳納關稅。
如果一幅價值5000萬的畢加索名畫,按10%–30%稅率計算,存進Le Freeport就能省下千萬級稅負。
由於Le Freeport未公開內部存放照片,我們只能從鄰近新成立的金庫The Reserve公開圖片中窺見其內部環境。

這裡曾匯聚一批頂尖機構租戶,包括全球主要黃金交易商摩根大通、佳士得子公司CFASS,以及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大量金條由此完成跨境中轉與託管。
隨著部分國家加強奢侈品及離岸資產監管,這些機構陸續退租,Le Freeport也陷入長期虧損。
自2017年起,Le Freeport成為市場上的「問題資產」,業主開始出售,直到五年後才有買家——吳忌寒。
當時加密市場正值寒冬。LUNA算法穩定幣崩盤,引發鏈上信用體系質疑;三箭資本破產,Celsius與BlockFi接連爆雷,去槓桿連鎖反應,最終以FTX帝國倒塌收場,交易對手風險全面浮現。
就在這段期間,中國加密創業者吳忌寒透過Bitdeer,以約4000萬新元(約2.1億元人民幣)買下這座曾被視為「燙手山芋」的金庫。
吳忌寒曾聯合創立全球最大礦機廠商比特大陸(Bitmain),一度掌控全球約75%比特幣算力,是上一輪礦業周期的核心人物。分拆Bitdeer後,他以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退出比特大陸控制權,將重心放在Bitdeer的算力與基礎設施業務。
他對這筆收購未曾公開詳細說明,只在接受彭博社詢問時予以確認。
如今Le Freeport官網明確標示,這裡不只是一座保險庫,更是少數人的專屬私密體驗。
試想幣圈人窮極一生研究私鑰保管;真正的大資本早已安置於新加坡金庫,有些是家族信託文件,有些是刻在鋼板上的助記詞。
不僅中國富豪,來自印度及東南亞的新興富裕族群也悄然成為吳忌寒Le Freeport的新常客。
Le Freeport未公開客戶名單,但從國際拍賣行側面資訊可見端倪:不少藝術品成交後「直接入庫」,不再重返市場流通。
類似路徑也出現在東南亞,上市億萬富翁將部分套現資金直接轉入Le Freeport:金條白銀、高級珠寶、限量版百達翡麗、百年老爺車及稀世藝術品,皆從交易現場送進這座隱密倉庫。
考量讀者中或有未來「金庫會員」預備役,以下說明存金流程。
門口配有持槍保全,訪客須以護照聯網查驗背景,確認非通緝高危人物;欲進核心庫區,需通過至少五道關卡,包括身份驗證、生物識別、防彈門、隨身物品安檢等。庫內外設有數百支高清攝影機,全天候無死角監控。再加上「30公斤一條銀條、12.5公斤一塊金磚」的物理難度,就算有人闖入,也幾乎搬不走什麼。

所以外界還在討論「黃金還能不能漲」,裡面的人早已在討論:15萬元一瓶的羅曼尼康帝該先存幾百瓶,畢加索、倫勃朗該掛在哪層哪排貨架,才能讓太太們拍照編號更好看。
一般上班族的終點是公積金帳戶,亞洲富豪的終點,則是新加坡這幾面無窗的牆。
當然,金庫只是物理空間的優勢,若想掌握黃金產業鏈更大話語權,還得滲透到更上游。
中國大媽還在金店排隊搶每克5元優惠,老錢世家和鏈上新貴已在按噸較量:這項生意,到底誰作主。
今年五月,一家名為Antalpha的金融科技公司向納斯達克申請上市。在Antalpha的招股書中,提及吳忌寒曾聯合創辦的礦機公司比特大陸。
文件明確寫道:「我們是比特大陸的主要融資合作夥伴。」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約定比特大陸將繼續利用Antalpha作為融資夥伴,彼此推薦客戶。

這家公司曾為全球最大礦機製造商比特大陸提供供應鏈貸款及客戶融資。這是吳忌寒時代留下的商業遺產。
如今,吳忌寒離開比特大陸,接掌權力的是另一位創辦人,來自福建的加密富豪詹克團。
中國信仰黃金的地方不少,但把命運綁在金子上的,福建人絕對領先:龍岩人陳景河將福建「雞肋礦」挖成世界級礦業巨頭,紫金礦業十倍股;福清人周宗文創立周大生,用加盟連鎖做到全國前三;莆田人從走街串巷的打金匠,包下中國近半黃金批發零售。
金礦在福建,金舖在福建,黃金老闆一串接一串,不免讓人懷疑福建人骨子裡流的是金色血液。
很明顯,詹克團骨子裡的血脈被點燃,鏈上黃金生意福建人怎會錯過?

他直接瞄準Tether,這家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方,如今也是全球前30大黃金買家,新晉「鏈上金主」。
今年10月,Tether宣布攜手Antalpha打造「鏈上黃金財庫」(Tokenized Gold Treasury),計畫募資2億美元,以黃金代幣XAU₮為基礎,建構一套「黃金抵押的數位信貸體系」。
分工也很福建式,Tether負責將真金壓成代幣,儲備存入瑞士私人金庫;Antalpha則把代幣變成可流通的金融工具,設計抵押結構、開發貸款產品,在新加坡、杜拜、倫敦布局黃金金庫據點,讓「鏈上黃金」成為可隨時兌換實體金條的質押憑證。
簡單說,就是一套「現代版金本位」:Tether當造幣廠,Antalpha當票號,故事場景從布雷頓森林換到瑞士金庫。
公開報導指出,Tether已在瑞士金庫儲備約80噸黃金,相當於部分中小國家的官方儲備。但Tether以「安全考量」為由,金庫拒絕公開具體地址。

和央行「把金磚鎖進地窖、數十年不見天日」的做法不同,XAU₮是拆分後上鏈,可追蹤、可分割、可交易、可抵押。原本只能躺在地窖的黃金,變成一套可流通、可質押、可批發給機構的「動態流動性」。
Antalpha甚至讓旗下Aurelion公司投入1.34億美元,直接買入XAU₮,準備成為「首家以鏈上黃金為儲備資產的上市財庫公司」。這等於把old money「往瑞士金庫塞金條」的傳統,改寫為「在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塞一行XAU₮」。
Tether CEO Paolo Ardoino一句話揭示邏輯:「黃金與比特幣是同一邏輯的兩極,一個是最古老的儲值工具,一個是最現代的。」
金價也在為這條新高速刷存在感:今年全球黃金投資大漲50%以上,XAU₮市值同期翻倍。避險者與冒險者,這回難得同行。
他們試圖回答更大的命題:人類最古老的財富儲藏方式,能否在區塊鏈上重生?
2025年10月,金價如水龍頭般衝破4000美元/盎司,刷新歷史新高,年內漲幅超過50%,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大類資產之一。
表面看來是又一輪「黃金牛市」,但深層其實是三股力量在黃金市場重排權力座次。
第一排,是央行。過去幾年,全球央行幾乎「逢低買入」,將黃金作為去美元化、對沖制裁底倉,他們不在乎短期漲跌,只在乎最糟時刻能否換糧、換武器、換盟友。
第二排,是亞洲超級富豪。中國、香港、中東、東南亞的資金,正透過新加坡金庫、瑞士地窖、家族辦公室信託,悄然堆起一道新的金磚牆。
他們不再滿足於在銀行買幾公斤「帳面黃金」,而是直接買下一面牆:有人把錢存進新加坡銀行,有人把金條存進金庫,兩種定存,安全感完全不同。
吳忌寒買下Le Freeport,就是這條鏈路的一個節點:從挖比特幣,到替人管好金條和名畫,從「鏈上收益」轉向「鏈下安全感」。
第三排,是加密新貴。詹克團、Antalpha和Tether玩的,是另一套遊戲:吳忌寒買的是金庫的牆,他們買的是金庫裡那一行變數——XAU₮。
在這個架構裡,Tether把真金鑄成代幣,鎖進瑞士金庫;Antalpha把代幣變成資產,塞進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和機構客戶的抵押品籃子。
於是,黃金的角色被悄然改寫:對央行,它仍是壓箱底的「終極抵押品」;對亞洲富豪,它成了跨代傳承的「家族冷錢包」;對加密新貴,它則是一層能不斷疊加結構、賺取利差和流動性溢價的金融體系。
對多數人而言,黃金只是K線和克重;對這三類人,黃金是一張涵蓋家族、主權與國家安全感的總帳。
敘事一波波更迭,壓在底倉裡的東西,其實老得要命。路怎麼繞都行,故事怎麼造都無妨,唯獨資本最誠實,戲散燈亮,他們追求的,是夜裡能安心入睡的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