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詛咒:爲何美元的儲備地位可能是美麗國最大的負擔

商業概念,百元鈔票置於市中心建築之上商業概念,百元鈔票置於市中心建築之上getty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這長期以來被稱爲“特權”。這被認爲是美國的巨大優勢,美元擁有這種地位——或者說這是故事的說法。

但是等等!

這頭神聖的奶牛或許並不是什麼祝福。也許美國美元的“過度特權”實際上是一種過度詛咒

首先,我帶着一種調侃的語氣 – 並希望能吸引美國讀者,並讓他們至少有機會同意我即將提出的觀點 – 讓我指出,“過分特權”這個詞實際上源於法語。單憑這一點就可能表明,這並不是一個如此聰明的主意。

其次,考慮這一點:以美元計算,現有的中國人民幣(使用M2作爲衡量標準)的數量是美國美元的兩倍。可以說,中國的貨幣是美國的兩倍——這意味着中國有四倍的人口,或者說人均貨幣是美國的一半。盡管如此,你可能會想:如果他們擁有如此多的流動性,爲什麼他們不想成爲全球儲備貨幣?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特權”。當然,擁有全球儲備貨幣讓你能夠施加影響。而且,是的,如果你遇到國際收支問題,你總是可以印更多的“彩紙”。印刷儲備貨幣本質上讓你白白得到了錢——這真不錯。

更多爲您但是…

你還必須把你的錢轉出以購買東西。否則,世界要麼必須放棄你的貨幣作爲全球標準,要麼因爲系統中流通的你的錢不夠而面臨流動性危機。

問題在於:將資金出口以購買進口商品需要持續的國際收支赤字——這正是前總統川普試圖扭轉的局面。

在1946年後,美國主導世界的時候,財富充盈,而歐洲正忙於自我毀滅,這個赤字並不是大問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美元流出,而越來越多的商品湧入,國家開始逐漸空心化。

那“彩紙”回到那些賣給你東西的人手中,他們用它來購買你的資產。最終,你所生產的只是一堆彩紙,你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印刷機。這應該聽起來很熟悉。

一個持續從貿易中獲利的國家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同時擁有資產和負債。但一個不斷印制紙幣來資助進口的國家最終只會得到負債——以及一臺磨損的印刷機。

讓我們看看這個圖表:

美元與歐元和英鎊在15年中的比較 信用:ADVFN 這是一個超過15年的圖表,顯示美國美元對歐元和英鎊上漲了20-25%,對日元幾乎翻了一番。

這種美元強勢並不是由於美國運行着平衡的經濟、負責任的政府預算或遵循良好的財務紀律。不是的——這種強勢是美元作爲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的副產品。

這種儲備地位使美國能夠累積巨額債務和巨大的貿易赤字,逐漸從內部削弱其經濟。

所謂的“過度特權”使得美國沉浸在奢華之中。

但是——正如人們最近喜歡說的——這不是可持續的。

哀哉,三重哀哉,如果美國失去其全球儲備地位。

那又怎麼樣?

歐洲不需要它。中國不想要它。日本並沒有要求它。

那麼實際的好處是什麼?

  • 降低政府借款成本。 但是,盡管日本的債務與GDP比率更高,其借款成本卻更低。
  • 貿易逆差而不導致貨幣崩潰。 英國也有類似的逆差,並且繼續運作。但長期的逆差會使一個國家空心化,遠比短期逆差更具毒性。
  • 鑄幣稅 – 通過印刷紙幣獲得的利潤。但中國印刷的數量是兩倍,並且有資產來證明這一點。沒有支持的紙幣將會讓你付出代價。
  • 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 沒有來自真實商業的經濟力量,維持影響力的後備方案就變成了軍事力量。歷史並不支持這種長期戰略。
  • 危機韌性與避風港流動。但真正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實力來自於生產力、治理和資產——而不是印制紙幣並用武力維護其價值。問問蘇聯是怎麼結束的吧。

那麼,作爲全球儲備貨幣是一種特權還是一種詛咒?就像所有機制一樣,當被推向極端時,最初的好處可能會變成毒藥。

考慮到美國的赤字規模,患者可能已經中毒。

維持美元全球儲備地位的政策可能會持續,也可能會減弱,或者可能會被放棄。但作爲經濟消耗渠道的角色正接近尾聲,因爲長期、持續的赤字的可持續性現在顯然達到了極限。

與此同時,中國並不想成爲全球儲備貨幣——盡管它有這個潛力。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他們想繼續出口商品,拿走你的五彩紙屑,然後轉身在你的國家購買資產。最終,他們擁有所有的好東西。如果你這樣做的是土地,你會被稱爲殖民者;如果你這樣做的是生產性資產,你會被稱爲富有。

只要美元的全球儲備地位這一神聖的奶牛在地球上徘徊,美國就會繼續拋售其家庭的財富,以便讓其人民用塑料垃圾填滿雙車庫——相信這種“過度特權”是一種祝福,而實際上,這可能是使他們自毀的詛咒。

WHY6.21%
MAY-1.9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