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广场用户们,广场使用界面全新升级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简洁、操作更流畅丝滑,还有多项贴心新功能上线,快来更新体验吧!你对新版界面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的新功能是哪一个?你发现了哪些惊喜或变化呢?发帖分享新版广场使用体验,瓜分 $10 分享奖励!
🎁 我们将精选 10 位幸运用户,每人奖励 $10 合约体验券!
参与方式:
1⃣️ 关注 Gate广场_Official;
2⃣️ 带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标签发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风格体验、细节功能变化、你最喜欢的新功能,或优化建议等;
3⃣️ 帖子内容需至少 30 字,并且只带本活动标签;
广场界面焕新介绍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动截止时间:2025/10/26 18:00(UTC+8)
你的体验是我们持续优化的动力!赶快参与和大家分享吧!
Everlyn AI深度调查:扯AI大旗 做Web3的虎皮
国庆假期期间,看到好几个加密货币领域的KOL发推盛赞Everlyn AI——一个类似Sora的“视频生成”项目,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并促使我下功夫研究了一番。
第一印象非常惊艳:一个由前Meta研究科学家领衔的AI项目,声称正在打造突破性的开源AI视频生成模型并构建去中心化的Web3协议。其加密叙事融合了AI、知识产权(类似于Story Protocol)、DePIN(io.net也是其投资方)以及创作者经济等多个热门赛道。当一个项目集众多热点于一身,并有一众知名人士背书时,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深入调查后发现,我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可能是我的信息来源有限,但我无法找到该项目在Web3世界中的任何实质性踪迹。简单来说,该项目缺乏可公开验证的协议地址和区块浏览器来观察其链上活动。除了其代币发行是真实的外,其余的Web3元素都如“空气”般飘渺无踪。
本文将基于公开信息,对Everlyn AI进行全面剖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个项目的真实面貌。
过度包装的AI与虚幻的区块链承诺
项目的核心主张
Everlyn AI对外宣传的核心卖点包括:
AI方面
Web3领域
关于Everlyn在AI方面的创新亮点,现有资料的描述较为统一。然而,关于其Web3特性的描述则五花八门,部分内容甚至在官方文档中也无法找到。笔者总结其Web3叙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这些主张精准切中了当前市场的痛点:AI视频生成成本高昂、闭源模型垄断、内容真实性难以验证。然而,宣传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AI部分:真实但被过度包装
尽管团队背景过硬,但其技术宣传中存在明显矛盾:
Web3部分:不存在的"幽灵"
这是整个项目最严重的问题所在。该项目宣称要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视频AI层(Decentralized Video AI Layer),然而经过全面搜索,笔者未能找到任何相关的Web3技术白皮书、开发者文档、公共测试网、可供观察链上活动的区块浏览器,或任何涉及Web3技术的代码库?。
总之,Everlyn的Web3部分,除了发币是真实存在的(其代币位于BSC上,地址为0x302DFaF2CDbE51a18d97186A7384e87CF599877D),其他一切都只停留在概念叙事层面,完全缺乏技术细节。
其Web3部分在缺乏代码实现的情况下,仅有空洞的叙事(值得一提的是,Everlyn官方的Web3叙事相对克制,许多引人注目的说法来自部分KOL的过度解读),却急于发行代币。这种行为模式让笔者嗅到了熟悉的“割韭菜”气息。
名人背书的真相
一个项目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始团队。笔者核实过两大创始人Harry Yang博士(联合创始人 & CTO)与Ser-Nam Lim博士(联合创始人 & 研究负责人/CEO)的背景,没有发现问题。二人的确曾经在Meta工作过,并且在图像AI领域多有建树。
除了两位创始人,所有吹捧该项目的资料都以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是Everlyn AI顾问为重要卖点,以证明这个项目的学术成就。而根据笔者的调查,LeCun这个“顾问”身份很有水分。
目前能找到支撑这一说法的官方信息来源,就是Everlyn团队的一条tweet,内容是“We’re honoured to welcome Yann LeCun as an academic advisor to Everlyn”。但是笔者检查了LeCun的个人网站(yann.lecun.com)、Meta AI页面(ai.meta.com)、LinkedIn个人资料,以及他的X账号的所有相关帖子,均未发现任何提及Everlyn AI或其顾问角色的信息。而且LeCun的帖子和访谈主要讨论通用的AI话题,较少涉及Web3,更没有涉及Everlyn这个项目。
所以,笔者认为这次扯上LeCun的大旗,是典型的“名人效应”营销——通过放大一次微不足道的互动,来塑造一种正式背书关系的假象。
背后的玩家:投资逻辑与营销机器
Mysten Labs的战略投资
Everlyn AI获得了Sui开发团队Mysten Labs领投的1500万美元融资,估值2.5亿美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Mysten Labs官方博客和Sui基金会渠道均未发布关于此次投资的官方声明。
这种“沉默”暗示让笔者相信,Mysten Labs的投资充其量是一次战略性人才收购——获取顶尖AI团队及其技术以丰富Sui生态,而非为项目的代币经济学或去中心化路线图背书。
解读“币安上币”的真实信号
能够在币安上线,也是该项目宣传的一个亮点,但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其背后的真实信号:
因此,在币安上线Alpha平台并非质量背书,而更像是在隔离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交易实验。
Kaito驱动的营销机器
Everlyn AI的惊人热度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个系统化的营销推广机器。
结论显而易见:Everlyn AI的巨大市场声量并非源于其技术的有机吸引力或社区的自发热情,而是一场耗资巨大的、通过Kaito等专业平台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将发帖(“yapping”)与奖励(积分、空投权重)直接挂钩,为KOL创造了明确的经济动机,促使他们推广项目,而无需对其质量进行深入考证。RootData等平台上的高“热度指数”,正是这种人为制造活动的结果,而非项目基本面进展的真实反映。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Everlyn AI这个近期热门、被很多KOL吹捧的明星项目,极为可疑并值得警惕。创始人利用其AI声誉吸引资本,与加密营销团队合作发行代币。AI的部分或许是真实的,但其性能是否如宣传般优秀,目前还难以验证。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其Web3部分完全是“空气项目”、“幽灵项目”,只有叙事而没有代码,却急于发行代币,呈现出一副急于“割韭菜”的难看吃相。
Everlyn AI案例揭示了加密货币领域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利用合法的技术团队和顶级投资者背书,为缺乏实质的代币项目提供信誉掩护。这种“去中心化戏剧”比纯粹的骗局更具迷惑性,因为它的某些部分(AI研究)是真实的,但投资载体(代币和所谓的协议)却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
对于投资者而言,核心教训是:不要仅因为团队优秀、KOL吹捧就放松对项目基础设施的审查。在Web3领域,技术白皮书、测试网、开源代码这些基础要素的缺失,是比任何营销宣传都更重要的危险信号。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加密货币投资存在较大风险,请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