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nchpad 的激勵錯位:交易者難逃「敢死隊」惡性循環?

從激勵機制角度分析 Launchpad、創作者與交易者的困境,揭示當前加密市場的殘酷現實。本文源自@0xuberM 所著文章,由 Foresight 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400美元+3天,我打造了一个Web3 Launchpad ) (背景補充:ai16z重磅更新!ElizaOS V2、Launchpad「auto.fun」將上線,創辦人笑:大家都會來抄 ) 編者按:本文從激勵機制切入,剖析 Launchpad、創作者與交易者的生存現狀,並指出,Launchpad 以交易量為核心、創作者缺乏托價動力、交易者淪為「敢死隊」,形成惡性循環。當前僅 VC 與內部人士有動力推高代幣價格,普通交易者陷入困境。文章客觀呈現市場現狀,雖未給出解決方案,但為理解加密市場運作邏輯提供了重要視角。以下是編譯內容: 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世界運轉的核心動力。若想讓某人做某事,只需構建一個環境或場景,讓其在完成這件事時能獲得回報 —— 這是人性的基本規律。 但目前,鏈上代幣(尤其是透過 Launchpad 發行的代幣)缺乏推動價格上漲的激勵機制,這一問題亟待關注。 Launchpad 的運作邏輯 昨天我曾用諷刺的語氣發過一條相關推文,現在想鄭重強調一點:代幣發行平台(Launchpad)並沒有動力去抬高任何特定代幣的價格,除非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點我們稍後再談)。 這類平台的運作模式本質上和賭場類似,對它們而言,唯一重要的指標就是「交易量」。 這也正是「無需許可發行」和「綁定曲線」(一種透過演算法調節資產供需與價格關係的機制)如今能成為主流的核心原因 —— 就像賭場會不斷推出彩票玩法一樣,平台也希望提供盡可能多的投機機會,透過讓少數人「中頭獎」,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 那麼,代幣發行平台是如何盈利的? 其實很簡單:它們只需「存在」就能獲得收益。一方面,為普通人提供無需許可的代幣發行管道;另一方面,透過綁定曲線為投資者提供投機工具。若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平台就必須爭奪市場份額,而常用的手段有兩種: 開展行銷活動:要麼散布競爭對手的負面消息(FUD),要麼強調自身「差異化」,即便實際業務與對手並無本質區別; 推動部分代幣漲價:這被視為「最佳行銷方式」,能快速吸引用戶關注。 我觀察到一個規律:代幣發行平台及其團隊,只會在兩種情況下全力爭奪市場份額:一是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搶走,需要重新奪回時;二是想刻意打壓競爭對手、破壞其聲譽時。 有趣的是,每當這兩種情況發生,平台上總會有少數代幣開始漲價,甚至達到較高估值。它們會先放慢大規模代幣發行的節奏,用「綠色 K 線」(象徵價格上漲)和行銷手段吸引用戶入場;等用戶堅信「在這裡能賺錢」時,再重新啟動大規模代幣部署,大幅提升交易量 —— 這一切並非批判,只是客觀觀察。 說實話,如果我是代幣發行平台的團隊成員,或許也會採用同樣的策略。畢竟平台本質是商業機構,而商業的核心目標就是盡可能盈利。 創作者的行為傾向 和代幣發行平台一樣,創作者也沒有動力去抬高自己發行的代幣價格。目前創作者的收益機制,與「無需許可發行」模式高度相似 —— 這種模式對創作者的利好,就像它對「頻繁發行代幣的人」的利好一樣直接。 你可能經常聽到創作者說:「大家看,我開著攝影機就能賺這麼多錢!」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創作者加入,而更多創作者意味著更多代幣發行,進而產生更多投機機會。 對創作者而言,盈利邏輯同樣簡單:只需「存在」—— 打開攝影機、發行一個可供投機的代幣,就能獲得收益。當然,若想賺大錢,確實需要長期堅持,但即便如此,也無法保證能長期成功。 畢竟在加密貨幣領域,用戶注意力轉瞬即逝,長期成功本就充滿不確定性。這種環境下,創作者很容易產生「短期撈一筆就走」的想法,這其實是激勵機制下的必然結果。 交易者:加密市場的「戰壕」與「敢死隊」 那我們交易者呢?我們的激勵機制是什麼?又被驅動著做什麼? 答案很殘酷:我們被激勵著「互相傾軋」。畢竟,加密市場的「戰壕」本就是由我們挖出來的(這一點千萬別忘)。而「戰壕」和「敢死隊」這兩個詞的含義也很明確 —— 你我這樣的普通交易者,本質上就是「可犧牲的炮灰」,是站在市場最前線的士兵。 由於沒有任何一方有動力讓某類資產的價格長期上漲,我們只能用更殘酷的方式參與這場「遊戲」。這裡沒有「玩家對戰環境(PVE)」,只有互相競爭、互相收割。 正因代幣價格上漲空間有限,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激進手段提升盈利概率,比如用多個錢包提前鎖定某代幣 10% 的供應量(即「多錢包預質押」)。在這個市場裡,「入場時機」至關重要 —— 你必須足夠早,否則很可能成為別人的「退出流動性」,被無情收割。 或許你會問:交易者要怎樣才能盈利?答案是:我們必須比其他人付出更多。不像代幣發行平台和創作者那樣「輕鬆獲利」,我們需要不斷提升技能、積累產業影響力、培養判斷力、拓展人脈,還要即時掌握多領域的資訊 —— 只有做到這些,才有機會在市場中賺錢。 即便遇到短期內大幅上漲的代幣(比如最近的一些 CCM 代幣),我們也不會有長期持有的動力,因為新的「投機機會」(就像新彩票)很快就會出現。這個市場的「機器」,必須不斷產出「彩票」才能維持運轉。 而每一次新機會的出現,背後都伴隨著大量交易者的虧損,就像現實中的戰壕裡堆滿了犧牲者的屍體。舉個例子:每有一個透過 Axiom 平台盈利的帳戶,就有幾百個帳戶的投資組合虧到清零。 聽起來我像是在抱怨,但我自己也是這場「遊戲」的參與者,所以往好裡說,我或許算是個「偽君子」。 現在的我有三種想法:或許應該「適應」當前的市場規則?或許應該徹底退出這場遊戲?(可惜我不是會輕易放棄的人)或許應該去探索其他領域?(其實我已經在這麼做了) 市場循環與解決方案的思考 這場「遊戲」會永遠這樣下去嗎?我認為不會。歷史一次次證明,這種惡性循環終將以一種方式結束:贏家持續獲利,輸家不斷被淘汰;直到某個節點,市場再也沒有新的「輸家」,曾經的贏家就會變成新的輸家。 而當所有人都疲憊不堪、選擇退出時,那些代幣發...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