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用四分鐘敘述美國百年科技發展史與輝達未來的 AI 佈局

這不是替廠商打廣告,而是 AI 世紀到來的宣言,全人類都該看這部由黃仁勳擔任旁白的短片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The Age of AI 僅用四分多鐘時間就敘述說完美國超過百年的科技發展史,從貝爾實驗室的電晶體開啟半導體時代、WiFi 通訊之母海蒂拉瑪、到美國政府發明 ARPANET 催生了網路網路的誕生、Intel 的微處理器開啟個人電腦、最後終於進入到人工智慧,揭示 NVIDIA 如何在下一個宛如「阿波羅登陸月球時刻」中掌舵未來。

黃仁勳在影片中點名的貝爾實驗室 (現為 Nokia)、IBM、英特爾、蘋果、微軟、xAI 、美國國家電力設備中心等等機構串起美國科技史的重大里程碑;而影片中最後登場的主角是「輝達」,承先啟後工業革命的佈局,影片中還巧妙的置入了台灣在蘋果的 iPhone 螢幕中,暗示這場 AI 革命中,台灣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黃仁勳提到的所有基礎建設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美國能源部支持的清淨融合能源計畫與 AI 工廠,這段影片顯示出一個明確的訊息:美國不僅曾經是科技創新的先行者,更將為以 AI 為中心的工業革命迎來下一次登月式的挑戰。他以歷史為鏡,讓觀眾見證從電晶體、半導體、微處理器、網際網路到智慧手機的演化,到即將出現的全球 AI 工廠與融合能源計畫基礎建設即將再度改寫人類歷史。

以下整理黃仁勳在 GTC 2025 短片旁白中提及或致敬的歷史人物、機構與他們對美國科技發展的重要貢獻,依時間與主題排序整理如下。

黃仁勳向美國科技先驅致敬

在這段被播放於 GTC 2025 開場的短片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The Age of AI 中,黃仁勳不只是宣傳輝達劃時代產品成果,而是用一條貫穿半導體、通訊、計算、Quantinuum、個人電腦,再到人工智慧與超級電腦的歷史線,帶領觀眾回顧並致敬那些改寫世界的創新者與發明。短片中,他涵蓋了貝爾實驗室獲得突破的電晶體發明團隊、開啟半導體時代的矽谷創業者、在 IBM 推出 System 360 的領導者、在英特爾公司 打造首枚微處理器的工程師、在通訊領域推動無線革命的研發人員、以及在由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和微軟公司等公司所催生的科技革命,這些名字或許在影片中並非全部以具名呈現,但其精神與影響卻被一一融入敘事之中。

半導體與電子時代的開端

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代表人物: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約翰巴丁(John Bardeen)、沃爾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 貢獻:1947 年發明電晶體,開啟半導體時代,為現代電子與電腦產業奠定基石。 意義:矽谷的誕生可追溯至此;「小而強大」的晶體管成為所有計算裝置的核心。 通訊革命與電腦產業的崛起

Hedy Lamarr(海蒂拉瑪)

貢獻:發明「跳頻通信技術」(Spread Spectrum),為無線通訊與 Wi-Fi 奠基。 意義:海蒂拉瑪既是好萊塢女明星同時是科技先驅,象徵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力量。

IBM

領導者與團隊:湯瑪斯沃森二世(Thomas J. Watson Jr.)及 System 360 團隊。 貢獻:1964 年推出 System 360 通用電腦系統,實現電腦模組化與標準化,奠定商業運算時代的基礎。 微處理器與個人電腦革命

英特爾(Intel)

代表人物: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貢獻:1971 年推出首款微處理器 Intel 4004,開啟個人電腦與數位時代。 意義:摩爾定律(Moore’s Law)成為科技進步的象徵。

CRA 超級電腦(Cray Supercomputer)

創辦人:西摩克雷 (Seymour Cray) 貢獻:開發世界上最快的電腦,拓展科學運算的疆界。 個人運算與軟體革命

蘋果(Apple)

代表人物: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 貢獻:Macintosh 將運算帶入日常生活,改變人與電腦的關係。

微軟(Microsoft)

代表人物:比爾蓋茲(Bill Gates) 貢獻:讓軟體普及化,推動全球 PC 革命,創造了 Windows 生態系。 網際網路與行動世代

美國政府與 ARPANET 團隊

貢獻:建構阿帕網(ARPANET),連接第一批計算機節點,成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

蘋果開啟智慧手機時代開端

產品:iPhone

貢獻:實現將個人電腦與網路掌握在一手之中,引領行動網路時代。 人工智慧與新工業革命

輝達(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Jensen Huang) 貢獻:以 GPU 為核心推動 AI 運算革命,使人工智慧成為新基礎設施。 意義:AI 將如電力與網路般無所不在,推動產業與文明邁向新時代。

NVIDIA AI Factory 願景、佈局與夥伴

在本屆 GTC 上,黃仁勳闡述了 「AI Factory」 的願景,一個由輝達產品與合作夥伴共同構築的人工智慧基礎建設,他指出這不僅僅是晶片與伺服器的集合,而是一套推動科學、產業與文明邁向新階段的人工智慧工廠,在這個生態系中,輝達(NVIDIA) 與多家領先機構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新一代的運算與科研平台。黃仁勳強調 AI Factory 將成為全球創新的動力來源,無論是能源、醫療、航太、機器人與量子科學,都將透過 NVIDIA 的 GPU、網路與運算平台獲得強大的支持。

NVIDIA 輝達合作夥伴涵蓋以下:

xAI : 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人工智慧公司 Quantinuum :量子計算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Robotics 與 SpaceX :推動自動化與太空探索的前線力量 Medical Labs :以 AI 驅動的醫療與超級運算應用 General Atomics 及 DIII-D 國家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以高效能運算加速核融合研究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在宇宙探索任務中導入 AI 分析與模擬。

NVIDIA 與 DIII-D 合作發展核融清淨能源

DIII-D 為美國最大的核融研究設施,由 General Atomics 代表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營運。 近年來,General Atomics 在美國能源部支持下,完成了 DIII-D 設施的重大升級,強化了高效能運算與資料診斷系統,使研究人員能以更高解析度觀察與控制等離子體行為,這些升級包括部署先進感測設備、即時資料處理伺服器,以及遠端協作平台,讓科學家能在全球各地即時參與實驗與數據分析。

數位孿生在 DIII-D 的應用場景

DIII-D 最近完成了重大升級,強化其運算與診斷能力,進一步支持融合能源 (Fusion Energy )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DIII-D 與 NVIDIA 的合作已展開,NVIDIA 正在使用 DIII-D 的數據集開發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旨在將 AI 機器學習應用於等離子體控制與融合應用。 General Atomics ,另外,美國能源部亦提供了資金支持,使得 DIII-D 能進行包括使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工具來維持高融合性能的專案。

值得關注的融合能源

融合能源若能實現,將成為「幾乎無限、清潔、安全」的能源來源。DIII-D 在這條路上扮演關鍵橋樑,高效能運算、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在融合研究中的角色正快速提升,而這正是科技產業(包括 NVIDIA 這類公司)與國家戰略(如美國在科技與能源中的角色)交會處,若能掌握「融合+AI」的發展脈絡,便可更深入理解 NVIDIA 在 AI 工廠基礎設施佈局中的戰略位置。

NVIDIA 以 DIII-D 的實驗數據為基礎,開發融合反應爐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系統,利用 GPU 加速模擬與 AI 模型,預測並優化等離子體的動態控制。這項技術能大幅提升融合反應的穩定性與能效,為未來的可持續能源開發鋪路。

同時美國能源部也宣布提供新一輪研究資金,用於推進 DIII-D 在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HPC)領域的應用,鼓勵研究團隊探索如何利用 AI 來維持高性能的融合狀態,並縮短從實驗到應用的時間。透過這些努力,美國希望在核融合與 AI 的交叉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DIII-D 的進展象徵著一個新的能源時代正在成形。從 General Atomics 的實驗室到 NVIDIA 的 AI 工廠,科技正加速推動人類邁向「無限、清潔、安全」的能源未來。這不僅是核融合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人工智慧成為科學核心引擎的生動寫照。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 The Age of AI 短片,不只回顧人類科技演進,更能讓我們明白在當下全球人工智慧賽道加速的年代,IBM、英特爾、蘋果、微軟、貝爾實驗室這些老牌科技公司,時至今日皆與輝達 NVIDIA 緊密相連攜手開創 AI 革命。

參考資料:

DIII-D National Fusion Program Completes Facility Upgrade

DIII-D National Fusion Facility Achieves Historic Operational Milestone on the Road to Developing Fusion Energy

這篇文章 黃仁勳用四分鐘敘述美國百年科技發展史與輝達未來的 AI 佈局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熱門 Gate Fun查看更多
  • 市值:$3933.39持有人數:2
    0.01%
  • 市值:$3675.86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3831.03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3978.53持有人數:2
    0.01%
  • 市值:$4112.68持有人數:3
    0.18%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