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31adsun
vip
幣齡 1.5 年
最高等級 4
平時喜好擼擼空投,愛玩點土狗彩票項目,現貨有待回本。
有時候,“公平”這兩個字,在傳統賭場只是個裝飾。
後台能改賠率、能控結果,輸贏早在暗處定好。
而 @yeet 選擇的,是讓一切隨機都能被驗證。
在 YEET,每一局的結果都寫進鏈上,用兩樣東西保證——
哈希 和 VRF(可驗證隨機函數)。
哈希 負責“上鎖”:
平台在開局前先生成一個隨機數,但只公布它的哈希。
這一步等於“寫下誓言”——誰也改不了。
等到結果出來,平台公開原隨機數,
玩家自己就能驗證:這是不是當初承諾的那個。
改一丁點,哈希都不對。
VRF 則是“公證人”:
它能在生成隨機的同時附帶證明,
任何人拿公鑰就能驗證,這個結果是不是按照規則出來的。
後台動不了,黑箱也不存在。
所以傳統賭場讓你“信”,
YEET 讓你“查”。
這就是鏈上遊戲該有的公平。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曾經是最不信 NFT 的那一類人。
見過“右鍵保存”的狂歡,也見過無數地板價歸零的結局。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 @ULTILAND 的“藝術 RWA”,本能反應是——又一個新名詞?
但看完白皮書、再看完資產細節,我沉默了。
它不是 JPEG,也不是故事。
它更像是第一次把“確權、估值、托底、分紅”這四件事,在鏈上拼到了一起。
他們的第一個資產,是乾隆御瓷《帝王的信物》($EMQL)。
一件真實存在、已經托管的皇家御瓷,被拆分成鏈上份額。
任何人都能以 0.15U 參與認購。
未來拍賣變現後,一部分資金分紅給持有人,
另一部分則注入底池回購代幣——
價格不靠熱度,而是靠現金流自己“買”上去。
我看了他們的模型:
· 拍到 15 萬美金,幣價約 1.5U;
· 拍到 30 萬美金,3.7U;
· 拍到 100 萬美金,66U。
歷史上類似工藝的乾隆瓶,在嘉德拍出過 898 萬港元。
這東西的價值,不需要靠叙事支撐。
Ultiland 還為首批認購者設了 Genesis 激勵:
≥1000 枚 $EMQL,就送 100 枚 $ARTX,並參與 500 萬獎池抽獎。
不是簡單的空投,而是他們用第一件作品,給整個平台畫出價值邊界。
一個叙事要成立,關鍵是現金流能自洽,信任能自生成。
Ultiland 兩件事都做到了。
我不再追逐那種“百倍”的幻想,
我更關心,它是不是能穿越週期的機制。
查看原文
post-image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Tria:跨鏈自托管數字銀行的真機會
Tria 牛逼的,已經完成了 1200 萬美元 Pre-Seed 融資,領投方是 P2 Ventures 和 Aptos,這背書可不是鬧著玩的。
他們正在搞一個 自托管的跨鏈 Neobank,支持 70+ 鏈無橋接、無 Gas 費。說白了,就是一個 App 就能在任何鏈上花錢、交易、賺效益,徹底解決了跨鏈像收費站一樣的痛點。想想就爽。
現在還有一個 $120K Mindō AI 激勵活動(10 月 14 日–1 月 14 日),每個月 4 萬美元獎勵,大家都在衝排行榜,我也在其中混了幾手。之前我在 @cookiedotfun 的 SNAPS 和 cSNAPS 活動裡搞了一波,交易量小操作拿了 1.6x,再加上 $COOKIE 質押 2x,總共 3.6x,效益感知明顯。(這個細節我下一篇單獨聊)
真正的亮點在 Tria Card:
活躍持卡用戶會被放大獎勵和空投
早期持卡越多效益越高(官方說的)
最讓我覺得靠譜的是,Tria 不只是 DeFi 的另一個應用,而是在搭建 下一代數字銀行,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對標傳統金融。現在粉絲 8.4 萬+,有 VC 站台,這潛力真不是蓋的。
玩法思路:TGE 前提前入場、參與各種活動、拿到 Tria Card,把空投潛力最大化。行業裡已經有人說了,這可能就是 鏈上銀行的真正入口。
#CookieDotFun
APT-0.43%
COOKIE-1.9%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讓 DeFi 回歸簡單:Snowball Money 的自動化邏輯
在 DeFi 世界,操作複雜、收益計算繁瑣一直讓普通用戶望而卻步。Snowball Money 的出發點很直接:讓投資回歸簡單、自動化,讓普通人也能輕鬆參與鏈上效益。
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自動化 + 易用”:
一鍵投資:用戶只需連接錢包,選擇組合,就能參與多個 DeFi 池,免去手動操作煩惱。
收益自動復投:平台會幫你把利息自動滾入本金,形成“雪球效應”,省掉用戶每日計算和操作的時間成本。
可視化組合:無論是穩定幣、AVAX 生态資產,還是不同策略組合,都能直觀看到效益情況,降低理解門檻。
更特別的是,Snowball 還嘗試把錢包地址變得“可分享、易識別”,讓投資不只是數字遊戲,也有社交層面的便利。
簡單來說,它不是在發明複雜的策略,而是在做 DeFi 的減法——去掉繁瑣操作,讓效益自然滾動,讓用戶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價值,而不是操作複雜度。
$SNOWAI #Snowball @snowball_money
#ChainGPT $CGPT @Chain_GPT @ChainGPT_Pad
AVAX-1.54%
CGPT-2.8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當效益被鎖死,流動性正在消失
過去一年,以太坊生态最大的关键词是“再質押(Restaking)”。
這股浪潮讓 ETH 的安全模型被重新定義,也催生了無數質押衍生資產,但隨著越來越多 ETH 被鎖入系統,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流動性被壓縮。
質押者在獲得效益的同時,也失去了彈性。資產沉睡、效益靜態、效率低下,這幾乎成了 LST 市場的宿命。
Ekox 的出現,就像在這個“鎖倉時代”中打破封印的一道裂縫。它並不想重造一個新的質押平台,而是要讓效益重新流動——
讓被鎖住的 ETH,不再只是帳面數字,而成為能自主生息的資產。
$EKOX #EKOX @ekoxofficial
#ChainGPT $CGPT @Chain_GPT @ChainGPT_Pad
ETH-0.57%
CGPT-2.8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Sentient GRID,重塑智能網路的秩序
在 @SentientAGI 架想的未來裡,智能不再孤立存在。
他們打造了 Sentient GRID —— 一個去中心化、開源的 AGI 網路,讓上百個智能代理商彼此協作,組成“集體智能體”。
🌐 核心組件
ROMA · Open Deep Search · Dobby Models · Fingerprinting · Sentient Enclaves · Sentient Chat
目前生態整合:
50+ 智能代理商
50+ 數據提供方
6 個 AI 模型
10+ 算力節點
GRID 作為中樞,負責調度與整合這些資源,確保每一次查詢都能獲得統一且可靠的智能回應。
💡 技術突破:OML 1.0
上週凌晨,@SentientAGI 宣布推出 OML 1.0 —— 一項融合「AI 防盜鎖 + 變現引擎 + 控制令」的革新技術。
開源模型長期面臨的問題是:
容易被盜用、無法驗證來源、貢獻者難以獲得效益。
OML 用一種極巧妙的方式解決了它們——
在模型中嵌入 2.4 萬個隱形指紋(key–response pairs),像給模型刻下獨一無二的“DNA”。
它們不會影響性能,卻能在微調、合併、蒸餾後依然存在。
🧠 每個模型因此獲得一個可驗證的數字身分:
可追蹤、可確權、可分潤。
在 Llama-3.1-8B 上測試,性能損失為 0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機器文明的起點?
過去幾年,人們把注意力放在 AI 的語言模型上,
而忽略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當機器真正擁有智能時——它們如何行動、協作、被信任?
@openmind_agi 給出了一个答案。
一套為機器而生的操作系統
他們造的不是新模型,而是一種“機器思維的框架”。
OM1,是第一個開源的機器人操作系統大腦。
它不是在控制機器動作,而是在賦予機器理解與決策能力。
從語言模型、視覺模型,到運動控制與任務代理,OM1 把這些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智能循環。
這意味著,無論是四足機器人還是類人形體,都能在同一系統中“思考”與“行動”。
它已經在 Unitree、UBTECH、Deep Robotics 的硬體上運行。
在 F1 賽場上,那些能與觀眾互動的機器人,就是 OM1 的第一次公開亮相。
讓機器上鏈的信任層
智能之外,還需要秩序。
FABRIC 是 OpenMind 的另一半——一個去中心化的身分與協作網路。
它給每台機器一個可驗證的鏈上身分。
它像 GPS + VPN + handshake 的結合體,讓機器彼此知道“你是誰”,能在全球範圍安全協作。
目前,FABRIC 已在 Base 上部署身分系統,吸引了 18 萬人類與數千台機器加入。
在鏈上共享數據、技能、任務。
某種意義上,這是第一個機器的社交網路。
為什麼這件事重要
人類的網路,連接的是資訊。
OpenMind 想構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加密貨幣整合體驗|我在 @yeet 的第一次存款
前幾天終於在 YEET 上試了加密存取。
老實說,一開始只是想看看它到底支不支持 BTC 和 ETH,結果體驗比我預期順得多。
我先從交易所轉了一點 ETH 到 YEET,轉完沒幾分鐘就到帳了。沒有那種「還在確認中」的漫長等待,界面上餘額直接更新。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玩意兒真的在把加密體驗做得像 Web2 一樣。
後來又試了下提款,同樣是即刻到帳。
不管是 ETH 還是 BTC,整個過程都很乾淨,沒有多餘跳轉、也沒有手續費陷阱。
YEET 的這個即時存取系統,讓我有種“幣一直在流動”的感覺。
這次的體驗其實挺讓我意外的。
以前覺得“整合多幣種”只是個功能描述,但在 YEET 上,它更像是一次完整的產品思路:
——讓玩家不用切換鏈,不用換錢包,不用擔心延遲。
我的第一次存款,就在 YEET 上完成。
不算什麼大動作,但那種流暢、真實可感的體驗,讓我對這類加密產品重新提起了興趣。
BTC0.45%
ETH-0.5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自從 $RZTO 上市後我一直在看它。
從 0.019 跌到 0.002,大多數代幣會崩,它卻穩住了。
沒有暴漲暴跌,沒有噪音,像是有人在悄悄積累。
背後是能實際使用的服務——Rizz Wireless,覆蓋 48 個州,用戶能用代幣賺取與節省帳單。
這種“安靜區間”,往往是後來者回頭才發現的地方。
#RZTO #Gate首發 #Launchpool #空投挖礦 #DePIN #Solana
#Crypto #Altcoins #RZTO
RZTO-21.65%
SOL-1.05%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最近又回去看了下 @Infinit_Labs。
最初印象裏,它只是個能把 DeFi 操作“一鍵執行”的工具,但現在看,他們其實在做更深的一層——
讓“策略”變成一種可被調用、可被分享的結構。
在 INFINIT 裏,每個策略都像模塊一樣。
別人寫好的,你可以直接拿來跑;自己搭的,也能開放出來給別人復用。
這種機制有點像“策略積木”,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bot 或 dashboard。
它背後的一套 agent 系統也挺巧:能識別你的意圖、拆解執行步驟,然後自己組裝對應的策略。
像“把錢包裏的 ETH 橋到 Base 上,然後投入穩健型 LP”,一句話就能走完整條鏈路。
比起“讓 DeFi 更簡單”,他們更像是在摸索另一種參與方式——
讓策略的邏輯自己流動起來,而不是藏在代碼裏。
ETH-0.5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